[转载]死时是个读书人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捷径不捷,往往艰难,坦途不坦,往往坎坷,通向码头的路,则拥挤不堪,如山阴道上。学术之路,倒是清净,清净到了“远芳侵古道”。
行业不同,难度不同,学制也异。漆工半年,铁匠一年,木工三年,“熬相公”的会计十年。人之治学之路,或许一辈子望不到涯,走不到边。
虽辛苦,却换不来现实中体面的生计,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钱穆《中国历史研究法》云:“我希望在今天的中国人中,能有少数中的少数,他们愿意抱残守缺,来多学多懂一些中国学术,来对中国历史文化理出一个头绪。这不仅对中国自己有贡献,也可对世界人类有贡献。”难怪清净,因是“少数中的少数”。欲望非理想,世故非智慧,学人幸福,或许并不取决于拥有什么,只取决于想着什么。
茕茕而立,踽踽而行,该是学人赶路时的情形,简媜曾问齐邦媛是否想过最后的时刻,对曰:“我希望我死的时候,是个读书人的样子。”许多人的生命,与其说从出生开始,不如说从死后开始,生前寂寞,死后热闹,比如徐渭的画、沈复的文,没有思辨色彩,却富文化意味,比如布鲁诺的学说、卡夫卡的小说,没有重大主题,却具独特视角。
可以白手兴家,不能手无寸铁,光勤劳还不够,尚需方法。苏雪林曾说:“我们的学问在那里,在书卷里,在笔记簿里,在卡片里,在社会里,在大自然里,幸而有一条绳索,一头连接我们的头脑,一头连接在这些上。只须一牵动,便从四面八方蜂拥出来。这条绳索,叫做‘思想的系统’,是我们中年人修炼多年而成功的法宝。”凡物皆有可观,于书无所不读,将之条分缕析、巨细毕究,即为系统。不仅如此,成功者,必是跌倒次数最多者,且跌倒后重又站立者。
以青春换取智慧,别无他法,故此,丰子恺发出了“人生三十即是秋”的感叹。为学大益,自求变化气质;胸次高低,取决读书多寡。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