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文学的恒定在大地上

(2015-05-06 08:51:15)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原文地址:文学的恒定在大地上作者:秦岭

             文学的恒定在大地上

         ——在“中国文学论坛”上的发言(摘要)

                        秦岭

    文学如何才能不致于速朽,关键在于“当下”与“历史”的链接。春意闹枝头,秘籍多在大地上,没有谁的生活,像尘埃一样浮在空中。

    在我看来,文学的当下性不是一个完全固化的时段概念,它和时间概念不完全是一码事儿。文学的当下性可以是一瞬间,也可以是一个阶段,这样的阶段,包括几个月、几年、十几年或者几十年,条件是具备当下的共同属性。半个世纪以来,我们全然在用追赶时间的可笑方式理解一个又一个接踵而来的当下,导致半个世纪以来的文学都在一浪高过一浪的否定与颠覆中变得面目皆非,演绎出了诸多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式的文学异象,即便近十几年的文学,也是在发疯追赶所谓现实的独木桥上不惜让历史文化丢盔卸甲,遑论文学的恒定性。借鉴和汲取当然是必须的,可是我们在追踪西方优秀文学的跋涉中,只顾意犹未尽地获取对方在理念、技术层面的表情和姿势,却对其历史、思想和文化背景层面的丰饶养料无动于衷,为了表示自己的文学时尚,似乎还有对民族历史、传统文化割袍断义的故意,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不仅永远也不会创造属于本土的方法和经验,更无法让我们的现实和当下融入民族的历史文化。傻子也懂,无法体现本民族文化的文本,无异于无土栽培,与脚下的大地无关。

    作为一个关注现实的创作者,我不敢说自己的创作就历史了、文化了,但我设身处地地体会到了恒定的难度。不久前我写了一个中篇叫《借命时代的家乡》,我是把不同阶段的中国农村安排在同一个“当下”来考察的,假如我们把淹没于历史的姨太和催生于时代的二奶同时放在历史文化的天平上衡量,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也是当下,当下也是历史,他们都在大地上。二者的矛盾只是个时间差,而生活与大地一样没有本质上的变化。把握好这一点,文学就有了恒定的可能。

 

                                             (根据座谈会发言稿整理)

 

部分发言人:

 

王彬(原鲁迅文学院副院长、评论家)

王久辛(《中国武警》杂志社社长、总编)

徐晨亮(《小说月报》执行主编))

臧策(编审、评论家)

王童(《北京文学》社长助理)

刘琼(《人民日报》主任编辑、评论家)

周玉宁(《文艺报》理论部主任、评论家)

周舒艺(《人民日报》编辑)

郭超(《光明日报》编辑)

岳南(作家)

秦岭(作家)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