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自由: 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及物”批评

标签:
80后批评家杨荣昌批评的体温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及物”批评艾自由 |
分类: 自由评论 |
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及物”批评
——散论80后批评家杨荣昌及其首部文学批评专著《批评的体温》
■艾自由
《批评的体温》封面
艾自由和杨荣昌合影
一
《批评的体温》分为三辑,第一辑“作家论衡”是对作家、评论家个体创作情况的综合考察,第二辑“现象扫描”是对相应文学思潮或现象的感悟,第三辑“文本评析”是对作家文本的书评。荣昌在仔细研读批评对象文本的基础上,展开有理有据的学理探讨论证,对文学本质作深入的审美探寻,注重对宏观思潮的整体性归纳和作家创作的系统性论述,文本解读细致透彻。其批评致力于对文学本质作深入的审美探寻,在与研究对象进行对话、辩驳甚至诘难中,坦陈自己的文学观点及美学趣味。透过这些批评文字,可以感受到荣昌融入其中的青春活力与生命热量。
二
综观《批评的体温》,我认为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及物”批评,是其最大特色。
——有道德的“及物”批评。主要包括第一辑“作家论衡”中对吕翼、杨杨、杨继渊等作家的创作论,对史小溪、夏坚勇、米切若张、余继聪等散文家的散文论,对甫跃辉、饶云华、段绍康等小说家的小说论,对普驰达岭、曹晓宏等诗人学者的诗论或诗词论,而数对贺绍俊、施战军、宋家宏等有话语权的评论家的文学批评论最为出彩。对评论家的批评难写,对有话语权评论家的批评更难写,一不小心容易贻笑大方或写成吹捧之文。但只要坚守批评道德与良知,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切中肯綮、令人信服,则又变成令人由衷叫好的“妙评”了。荣昌在充分进行文本剖析和学术诠释的基础上,评价“致力于建设性文学批评”的贺绍俊:“与大多数成名于文学批评的写作者不同的是,贺绍俊从事文学批评之初就对批评本身的建设性有着清醒的理论自觉,他既注重对创作现场的跟踪式阅读与批评,又对批评自身给予足够的理论关注。三十余年的编辑与批评实践,贺绍俊执著地坚守于文学批评的阵地,从青春勃发的激情年代一路走向人生的冷峻与成熟,在经历了文坛风风雨雨的洗礼之后,研究从不断的转型中走向系统和深化。他的文学批评历程,折射的是中国当代文学批评与研究艰难奋发的学术进程。”评价“彰显文学批评人文魅性”的施战军:“他的文学批评没有丝毫的故作高深作导师姿态,也不受限于批评对象的文本制约,而是用心感悟作家倾注于作品之中的心灵与才思,或借助某部作品引发的话题,自由抒发对文学现象及规律的感悟。在写作方式上,更多偏重随感式、印象式甚至点评式写作,在话语表述上,追求一种新鲜活泼,文采斐然的诗化语言。他以良好的艺术感觉与轻灵的笔触,赋予批评文字以美文特征,读他的文章,我们感受到的同样是当代文学批评界甚为缺乏的‘人文魅性’。”评价“精神漫游的理想主义者”宋家宏:“认真勾勒宋家宏的文学批评之路,可以探究出这代批评家的精神探索历程与心理轨迹,从中管窥中国新时期三十年文学批评的艰难转折与奋进。三十年间,文学风浪激荡奔涌,批评主体几经沉浮,批评精神纷纷裂变。面对日新月异的新潮理论和风起云涌的良莠作品,他以厚实的理论学养、敏锐的艺术直觉和悲悯的人生情怀,前沿而不趋新,稳健而不保守,在精神之境的漫游中塑造着一名理想主义者独立求索的生命形态。”这几位特色各具的批评家在荣昌的娓娓道来中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有筋骨的“及物”批评。主要是第二辑“现象扫描”的对彝族当代诗歌的精神轨迹、少数民族现代诗的艺术特质、云南精神的聚焦与阐扬、楚雄近年文学创作的管窥等篇章。这种现象论批评一般都是长文,采取的大多是以史带论、史论结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述评式来构架。容易正确的废话连篇,泛泛而谈却难出彩,是对评论家选点突破和综合提炼能力的检验。比如《向天之路:彝族当代诗歌的精神轨迹——<以第三座慕俄格>为例》一书汇集了活跃于当代诗坛上21位彝族诗人的诗歌作品,荣昌从守望传统的家园意识、与天对话的神性情结、鄙俗时代的灵魂探索三个方面进行论述,认为其内容的驳杂、思想的深邃和精神的纯粹显现出丰赡的审美元素,给诗坛提供了一个观察彝族当代诗歌的有效范本。在书中,我们看到了当代彝族诗人们孤绝探索的身影,他们背负着一个民族的沉重包袱,在遭受多重文化的挤压中,仍顽强地守护着心灵的那一方圣洁,以饱含浓郁民族心理和特质的语言,充满大地品相与本土经验的词汇,丰富着汉语诗歌的伟大传统。他们的诗歌虽然很少有宏大叙事的热情,但也在不自觉地抵制着琐屑与平庸的平面化叙述,紧紧扣住灵魂纠缠的主题,不断地向着极高极远的无穷之境飞升,逼得读者不敢忽视它的每一句话语或每一个字词。再如《云南精神的聚焦与阐扬——以四位云南批评家著述为中心的考察》中,紧紧围绕“宋家宏:云南当代文学的阐释与建构”、“纳张元:民族性、地域性的坚守与超越”、“黄玲:民族归属与文化认同”、“朱霄华:现代性经验的理论关照”四个小标题,认为宋家宏在文艺批评界广为人知并非始于他的云南文学批评,而是源自他在张爱玲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作为一位长年研究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批评家,宋家宏在进入云南文学批评领域之初就有着厚实的学术基点。他的研究视角、学术判断都力图以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家作参照,以此探析云南文学创作的优势与薄弱环节,呈现其独特的精神气质。他提出了“二十世纪云南文学”的整体概念,把云南文学放置于统一的历史背景下考量,在此基础上,逐步完成了云南当代文学“两个传统、三次浪潮、四代作家”理论命题的宏观体系建构。纳张元的文学论著《民族性与地域性——云南文学永远的信念坚守与梦想超越》,囊括了他近年来在民族文化研究方面的成果。书中辑录了几篇解读彝族创世史诗《天地人》和提炼南诏大理文化特质的论文,可看出民族民间文学在纳张元理论背景中的重要性,他的知识谱系既有与生俱来的民族文化基因,又有以汉文化为主体的现代文明。作为一名少数民族作家兼批评家,他的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章均体现出鲜明的民族意识。黄玲往往能站在一个较高的学术视点上来考量自己的研究对象,追求理论体系建构的完整性,表现出良好的审美感受力、娴熟的文本解析力和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其《李乔评传》是第一部对云南作家的评传,填补了云南传记文学的空白;《高原女性的精神咏叹——云南当代女性文学综论》则既达到了相当的理论深度,又全然摆脱了学术专著惯有的僵涩之感。朱霄华在云南文学批评界更多时候是以局外人的形象出现,他长久游离于体制的束缚,做一个自由而纯粹的写作者。他没有抢占话语权的焦虑,没有体系建构的压力感,他的批评写作减省了许多无谓的外部框范,只需面对内心诚实的审美体验。他的文字既有批判的力度,又饱含灼热的体温。作为云南为数不多的具有现代意识的批评家之一,他对云南文学现代性经验的理论观照,显露出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独立的价值立场。这种建立在著述跟踪解读基础上的评判之语,有筋有骨,筋骨相连,浑然一体,无疑是令人信服的。
——有温度的“及物”批评。主要是第三辑“文本评析”的18篇书评。无论是对何建明、贺绍俊、王尧、王充闾、韩少功、谢有顺等省外名家,还是对黄玲、马旷源、陈衍强、谢轶群、李明峰、起云金等省内作家的出版物,由于从文本出发来阐释,从提炼深化来考量,融可读性、文学性、知识性为一体,而最终给我们启迪的还是其中的思想性。比如读谢有顺的评论随笔集《抱读为养》的《期待文学批评的原创力》一文,认为作者在《抱读为养》中以“同情之理解”贴近批评对象,从纷纭的作品中看出对象之价值,文字有肯定和鼓励,但不是廉价的赞誉;有实事求是的反诘与反思,但不是恶意中伤。这种求善、寻美的批评,没有故作高深的理论推演,没有噱头式的惊人之语,相对于那些充斥文坛的巧言令色、牵强附会、为文造情的文学批评,谢有顺的写作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情倾诉,见性情,见思想,洋溢着蓬勃的理论原创力,读者也常为他真诚、华丽、优雅的批评文字而陶醉。读王充闾的长卷历史文化散文《张学良:人格图谱》的《笔擎千秋著青史》一文,认为作为一位优秀的散文作家,王充闾力图以散文话语建构起宽弘、博大的文学世界,体现出鲜明的文体意识、结构意识和工程意识。其中以探究灵魂纠葛、拷问人生悖论为创作主旨的系列散文,在人性深度的抵达上用力甚勤,文学语言的运用也渐臻化境。本书是他“工程意识”的显现,各章节之间在内容上独立成篇,各自呈现出张学良人生经历或精神世界的片段,但内部逻辑结构又浑然一体,相互关联,既非谨严枯燥的学术史论,又超越了一般传记文学的范畴,是一部闪烁着真知灼见、透射着理性锋芒、张扬着人性辉光的历史文化散文著作。读陈衍强的诗集《我的乡村》的《粗砺的乡村充满痛感》一文,认为陈衍强对乡村的感情是复杂的,他多么渴望为他世代所赖以生存的土地唱一首赞歌,这份赞美的欲望在他的部分诗篇中若隐若现,但他又是一个十足的清醒者,无法不为乡村的粗砺与阴霾而黯然神伤,于是在对乡村的情感倾向上,赞美与讽刺并存,爱恋与厌弃交织。诗歌的张力就在于这份矛盾与犹疑。他把心灵沉进了故乡的泥土深处,捕捉来自大地底层的气息,这股“地气”,成为支撑他诗歌写作取之不尽的灵感之源。读李明峰的散文集《心情低语》的《植根泥土的乡情书写》一文,认为在李明峰的散文中,可以感觉得到他是个有着浓重怀旧情结的人,生命中流逝的那些温润而感动的瞬间,他都一一掇拾,珍藏于心。在《峨苴记行》、《敝帚自珍》和《为师散记》三组长篇散文中,他对乡村的热爱与怀念,对人间真情的讴歌与礼赞,由朴实无华的言语表达出来,那种对细节的准确描述,使得他的文字有着让人信服的艺术张力。而这一份对乡村的眷恋和对泥土的敬畏,以及对人对物的谦卑之心,必将支持着他在文学和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读起云金的长篇小说《咪依噜》的《彝山精灵》一文,认为起云金长年坚守于故乡的土地,醉心于对民族文化的发掘、整理与创作,他的长篇小说《咪依噜》,便是以起源于楚雄大姚昙华的咪依噜的传说故事为蓝本,进行文人化的加工。他的写作方式是值得肯定与张扬的,楚雄广阔的民族文化场域,是作家驰骋想象的舞台,如何立足地域基点,对民族文化题材进行新的审美解读和创造性书写,充分展现本土文化的绚丽多姿,是我们的乡土作家应该思索的重要命题。这些有温度的“及物”文本批评,充满了人文关怀,读来轻松愉快,不时有会心一笑的悦读快感!
三
杨荣昌自2004年6月12日在《云南政协报》发表文学批评处女作《匠心独运功愈深——评马旷源〈松风书话〉》以来,至今发表了近百篇文学批评,并入选多种文论选本。作为云南省的80后批评家代表,现供职于楚雄师范学院的杨荣昌和云南人民出版社的周明全近年来在省内外有了一定影响,这对处于边疆省份的青年批评家来说相当不易。我和荣昌是有缘分的,同是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同是首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同是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云南省第一届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同有入选《新形势下文艺评论的理论与实践》、《云南精神与文学艺术》等选本的批评文章。我们经常浏览对方的新浪博客,或点赞或赠金笔,也算一种抱团取暖或相互激励吧!
杨荣昌有比较系统的知识谱系和精准的文学评论研判能力,其发表于《大家》2014年第2期“80后批评家专辑”的《文学批评要“及物”——我的批评观》一文,认为好的文学批评应该是“及物”的,主要基于要贴近作品书写关注现实民生、要树立正面价值、要有旗帜鲜明的立场三个方面来考量。所出版的首部文学批评专著《批评的体温》从仔细研读文本入手,文字稳重老成、一语中的,有极富洗练文采和思辨色彩,彰显了其作家论、作品论和现象论的文学批评多面手的才华,初步走出了一条有真知灼见和独到发现的富有个性的批评之路,是其“及物”批评观的文本再现。特别是对批评家的个案研究慧眼独具,对研究对象的批评思想脉络、话语个性特征把握得较到位。2014年底至2015年春,荣昌又在《文艺争鸣》《世界华文文学论坛》《滇池》上发表了吴义勤、庄伟杰、周明全三名评论家的文学批评论。依我之见,荣昌可野心再大些,一鼓作气做大做强批评家系列批评。再花个三五年,写二三十名心仪特色评论家的文学批评论后,结集出版一本《批评的批评》,一定会因匠心独具而受到文学圈内圈外欢迎的!
[作者简介] 艾自由:至今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云南日报》《作品与争鸣》《中篇小说选刊》《边疆文学.文艺评论》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评论200余篇,与人合著有《昭通文学三十年》《文学昭通》。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现供职于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