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5花地文学榜年度诗歌金奖答谢词
(2015-03-31 09:55:40)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2015花地文学榜年度诗歌金奖答谢词
由羊城晚报社、广州市荔湾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2015花地文学榜”日前揭晓,沈苇获年度诗歌金奖,获奖诗集《沈苇诗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年7月版)从年度入围的10部诗集中评选产生。王跃文、毕飞宇、筱敏、李敬泽、笛安分获年度长篇小说金奖、年度短篇小说金奖、年度散文金奖、年度文学批评金奖和年度青春文学金奖。3月29日下午,“2015花地文学榜”颁奖典礼在广州市荔湾区礼堂隆重举行。谢冕、刘心武、蒋子龙、许子东、黄礼孩等特邀嘉宾出席。以下是沈苇的答谢词:
此刻我们见证的是一个仪式,一个集体的仪式、可以分享的仪式。写作,也是一个仪式,独自的仪式,孤军奋战的仪式。借次机会,我想说说“一个人的仪式”。
当一个诗人坐下来写作的时候,他是同时置身于现实、历史和梦想中的,然后才有了词的喷发和诗的诞生。此时,他绝对是一个本质的人,一个或将破壳成蝶的人,同时是忘却时间在场的焦虑、得到诗歌庇护与救赎的人。这样的瞬间,丰盈高过了贫乏。这个瞬间会持续,会穿越漫长的贫乏,与又一个丰盈瞬间相遇。正是这种诗与人的相遇、语言与人的约会,使我们辗转反侧、夜不成寐,并有了“日日新”的可能。我之所以提醒读者朋友关注“诗人坐下来写作”这个具体动作,这是关注一个具体诗人、一首具体之诗的开始,而不是现象、潮流、纷争、诗坛八卦等话题。这个动作和姿势,使我想起去年离世的诗评家陈超兄的描述“写作就是坐下来提审另一个自己”,亦如艾米莉·狄金森所言“每写下一首诗就是放下一个负担”。一个诗人坐下来写作,由此进入了掘地三尺又离地万里的时刻,前者是出发点和立足点,后者是超越性;前者是现世关怀、经验的切身、“他者自我化”等等,后者,正是诗的自由精神。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命运。一首诗诞生了,一部诗集出版了,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和写下它的人无关了,无论诗人是助产士还是守墓人,一部诗集已进入自身的未知命运。感谢诗歌,《沈苇诗选》这部二十五年的自选集没有封存沙漠与“偏远”。首先是长江诗歌出版中心看中了它、出版了它。其次是发生在新疆的两件趣事:一位朋友曾郑重其事用一小块和田玉换取这部诗集;还有一位开酒庄的朋友,从诗集中选取一首,印制在赤珠霞干红酒瓶上,发誓要让这首诗成为全国发行量最大的一首。(酒庄的名字我就不说了,以免有做广告之嫌)这是围绕一部诗集在新疆发生的两个小故事,我无法不把它们视为温暖和激励。然后就是今天,在相距万里之遥的广州,诗集获得一个有品质、有追求的文学奖项。诗歌被人分享,是诗歌的有幸,也是对诗人孤独写作的一点补偿和回赠。感谢《羊城晚报》、荔湾区和“花地文学榜”,感谢10位评委的肯定,感谢在座的各位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