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子善: 82年前中国人的忧与怕

(2015-03-29 14:22:32)
标签:

文化

陈子善

《论语》

82年前中国人的忧与怕

北京晨报

分类: 自由点击

陈子善: <wbr>82年前中国人的忧与怕

 

                 82年前中国人的忧与怕

    

      作者:陈子善     原载:《北京晨报》2015年3月29日第A17版

 

 
http://bjcb.morningpost.com.cn/res/1/1/2015-03/29/A17/res01_attpic_brief.jpg82年前中国人的忧与怕" TITLE="陈子善: 82年前中国人的忧与怕" />

  

                                                                                     民国时“教育家”们就开始争相从孩子身上抢生意了。

     距今82年前的1932年9月16日,上海文坛出现了一份崭新的刊物——《论语》半月刊,主编林语堂。《论语》的创刊,大大改写了1930年代上海的文学地图。

  1932年1月上海“一·二八”事变之后,由于商务印书馆毁于日本侵略军炮火,中国现代文学重镇的文学研究会机关刊物——改革后的《小说月报》被迫停刊。为了填补这个空白,短短4个月后,施蛰存主编的大型文学月刊《现代》在上海问世。然而,这毕竟只是一枝独秀。又过了4个月,《论语》半月刊创刊。再过了10个月,“上海文学社”实为傅东华主编的大型文学月刊《文学》也创刊了。上海文坛终于形成了《现代》《论语》《文学》三大刊物鼎立的新格局。

  对《论语》的创办,当事人留下来不少回忆,大致相同又不尽相同。据《论语》同人章克标晚年回忆,1932年夏天,他与林语堂、李青崖、沈有乾、全增嘏等几位在邵洵美寓,“一面纳凉一面闲话,大家提出要做一本杂志消消闲,发发牢骚,解解闷气,是‘同人’刊物的样子”。

  不过,郁达夫1936年2月在接编《论语》时公开说过:“《论语》出世的时候,第一次在洵美的那间客室里开会,我也是叨陪末座的一个。”

  而在更早的时候,林语堂是这样表述的:“《论语》地盘向来完全公开。所谓‘社’者,全、潘、李、邵、章诸先生共同发起赞助之谓也。”

  最新披露的章克标在《论语》创办一年半之后的回忆又是这样说:“《论语》最后一次的预备会仍在洵美家中举行,除语堂、增嘏、光旦、青崖、达夫、斯鸣外,尚有画人光宇振宇文农等多人,大家决定办一个刊物。”

  由此看来,如果说林语堂、全增嘏、潘光旦、李青崖、邵洵美、章克标、郁达夫等人都是创办《论语》的骨干,也许是比较符合史实的。

  不管怎样,《论语》和“论语社”应运而生了。“论语”刊名是章克标想出来的,他当时“忽然从林语堂的姓名‘林语’两字想到了声音相近似的‘论语’,心里想大家不是又论又议、有论有语?干脆借用中国人全不生疏的孔夫子的《论语》来做刊名,岂不很好?”封面上的“论语”两字由林语堂选用郑孝胥的法书,刊物则由邵洵美主持的上海时代书店出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