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打出幽默牌
《论语》的问世,圆了林语堂的一个梦。其时林语堂在海上文坛风头甚健,但他与鲁迅、郁达夫等友人不同,从未编过文学杂志,《论语》的创办,是他主编文学杂志的首次尝试,而且一炮走红。林语堂之后续编《人间世》,再编《宇宙风》,不能说与《论语》无关,《论语》是他成功的第一步。
《论语》的问世,也为林语堂提倡“幽默”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林语堂一直是“幽默”的身体力行者,把英文Humour译成“幽默”就出自林语堂之手。早在1924年5月23日和6月9日,他就在北京《晨报副镌》接连发表《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和《幽默杂话》,认为“中国文学史上及今日文学界的一个最大缺憾”就是不讨论、不欣赏“幽默”(Humour)。
因此,他主编《论语》,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提出:“《论语》半月刊以提倡幽默文字为主要目标。”
《论语》数度易帅
当然,到底什么样的文章才算“幽默文字”,自可见仁见智。纵观《论语》发表的文字,确实有油滑无聊之作,也绝非篇篇“幽默”,如创刊号发表的郁达夫的名作《钓台的春昼》,就是一篇慷慨激昂、义正词严之作。
《论语》创刊号一纸风行,多次重印,以至1933年也被称之为“幽默年”。1934年10月,林语堂因新创办《人间世》,把《论语》编务交给《论语》作者陶亢德负责。陶亢德主编《论语》从1933年10月16日第27期起至1936年2月16日第82期止,他萧规曹随,尽心尽力,使《论语》稳步前行。因此,从创刊至第82期,应视为《论语》的林语堂、陶亢德时期。
自1936年3月1日第83期起,《论语》主编再次易人,由远在福州的郁达夫遥领。到了1937年4月16日第110期,邵洵美邀请《论语》作者林达祖参与编务,《论语》的邵洵美、林达祖时期就这样开始了。
“卡吞”是《论语》的一大特色
抗战爆发,《论语》于1937年8月1日出版第117期后被迫休刊。这一休就是九年余。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12月1日,《论语》在上海复刊(第118期)。复刊后的《论语》仍为半月刊,除最初五期由《论语》元老李青崖执编外,自1947年2月16日第123期起,邵洵美再次与林达祖搭档编辑,直至1949年5月1日第176期。是年5月16日出版了第177期后,《论语》终于完成了其历史使命而寿终正寝。
无论是前期即林语堂、陶亢德主编时期,还是后期即邵洵美、林达祖主编时期,《论语》还有一个一以贯之的鲜明特色,那就是坚持每期都发表数量可观的漫画作品,或也可称之为“幽默绘画”作品,从而颇收图文并茂之效。这在中国现代文学期刊史上也绝对称得上是独树一帜。
从开始至最后停刊,所发表的大大小小“卡吞”不但题材广泛,而且有许多是直接或间接揭露时弊、讽谕时政,尖锐得很。
一部《论语》半部漫画史
粗略统计一下在《论语》上先后亮相的1930年代漫画家是件有趣的事。陈静生、胡同光、张振宇、黄嘉音、丰子恺、华君武、黄文农、鲁少飞、曹涵美、宣文杰、胡考、张乐平、刘元、廖冰(兄)、艾中信、黄尧、丁聪、(陶)谋基等都是《论语》“卡吞”专栏的作者,还有不少显然是使用了笔名而一时无从查考的。这份名单如此骄人,后来在中国现当代漫画史上留下或深或浅印记的这么多漫画家,原来都与《论语》结缘。
《论语》前后存世7年半,至1949年5月停刊,总共出版177期,而且自始至终都按时出版,这在20世纪上半叶的文学杂志中是较为少见的。它同时也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出版期数最多的现代文学刊物。如要全面评估《论语》,只研究《论语》的“幽默文字”恐怕还不够,还应该研究《论语》的“幽默绘画”,也即漫画。否则,对《论语》的研究就是不完全的、有所欠缺的。
上海书店出版社在推出《论语》影印本之后,再接再厉,编选了《〈论语〉漫画图鉴》,分为时政历史、家庭生活、封面广告和杂项三大卷,以供《论语》研究者和广大漫画爱好者赏析。这实在是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我乐观其成。
(本报有删节)
陈子善:
作家,文学理论家,现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近现代文学分会副会长、上海巴金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