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王必胜: “鲁奖”之后说散文

(2015-03-26 19:48:26)
标签:

文学

鲁奖

散文

分类: 自由典藏

王必胜: <wbr>“鲁奖”之后说散文

 

 

 

“鲁奖”之后说散文

 

 

作者:王必胜   原载:《文学报》2015年3月26日第21版

   


      

    这可算2014年不大不小的文化事件:第七届鲁迅文学奖,吐槽之声不绝于耳,较之往届,更是严重。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都有质疑。有些批评头头是道,除了网上外,公开见报的不在少数。现如今,读者公众是苛刻的,信息时代资讯发达,意见可随时随意表达,手指点击之间,或可能引起海量的围观,任何失当和瑕疵都可能被纠缠。一时间,对于文学评奖如何看待,如何寻找客观评价标准,如何完善评奖机制,回归文学本身等,坊间口碑、手机网上,议论纷纷,当然还有那些评奖背后的种种怪象,也时有所闻。
  有人说,这是好现象,一人谔谔比众人诺诺好,说明文学的民主进程精进前行,说明文学本身没有远离大众,任何讨论都会促进工作的改进。我却不以为然,为什么总是在一些常识上屡屡为人诟病?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文学,而受迷弄的也是那些真诚而执著的文学读者呢?
  “鲁奖”的散文类评奖,是评作品集,获奖的多是文集,或专题散文。好像前几届也如此。给人的印象是,注重集子和长篇单本,以为数量上或是体量上的厚实,才可能有文学的分量。所以,评出的作品只是散文集,无形中就把这个标准定在长而厚的规模上,评奖只评作品集,这样一来,单篇作品,包括所谓的大散文、文化散文类长文,没有了资格。这里,把散文的范围定格在作品集上,而短制、精小,作为散文文体的主要特色,就可能被模糊掉了。好像报告文学也是如此。那些精湛深邃之作,并不一定是一部长篇的结构,并不一定是一部专著的规模。而另一种文学品种小说,却分为中篇和短篇参评,其标准只是以字数篇幅的多少来定。短篇小说,也不过三五万字的篇幅,同一些单篇散文、报告文学,在字数上差不多。这样,从文体要求上,评奖的标准就畸轻畸重,忽视了还有长为数万字的单篇散文或报告文学。这对单篇作品是不公平的,特别是散文,对其特色无疑是损伤,放任散文的长篇大论,为那些近乎于纪实报告、说理式的杂谈,或者小说般的虚构类的文字开了绿灯。可以明显地看到,在有些作品中,过于写实的回忆,过分渲染甚至于编造的痕迹,芜杂而不乏自炫的叙述,丧失了散文真实性、精致化的原则。这不能不是,好大喜长,没有严格的文体要求所导致的弊端。
  其实,散文是以短小精制为其特色的,现代散文自文体分工细化以后,因其体量小,制作精细,意境灵动,为读者喜爱,为研究者关注。近代以来,文学有了明细的分类,散文的角色是短小精制,注重意境,情怀盎然。或者说,它是以小见长,见微知著,是短制,多性灵之作。我们看到,众多大家作品,书写人生感悟、世道人心,阐发生活情怀、现实感受,多是一些精制之作,在题材上自由不拘,花鸟虫鱼、风花雪月、贩夫走卒、五行八作,都可成为经典之作。鲁迅的名篇 《朝花夕拾》《野草》《一件小事》等,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周作人、孙犁等人的名篇,也多是千字文,其内涵和分量也为人所共识。散文的见微知著,散文的以一当十,散文的四两拨千斤,恰是它的特色。如此一来,散文就不能光是以那些尾大不掉高头讲章似的文字来表明它的质量和成效。我以为,散文在有些人的误区中,是过分地强调了其题材优势的,好像以题材的大小轻重先入为主成为评判的标准。这就造成了一些散文多是历史的回忆、革命的主题、民生的诉求、个人的家谱和家族账单等等,让它有很多的负重,而成为纪实文学或者报告文学类界限模糊的一种文体。文体分类明细化,散文不是笼统的广义的概念。可是,散文在有些场合当成一种没有边界的文体。前几年的大散文、文化散文之说,丰富了散文的多样性,只是,过于沉重的理性情感,过分信马由缰似的随意书写,多为人诟病,没有太多的市场,也容易流于题旨上的“高大上”似的写作路数。影响所及,有些作者顽固地走着这种路子,但是,看重大题材注重历史文化,也要对短小精粹的作品,对书写生活事件中的现实情味、新鲜人事的作品,予以同样的关注。散文的出身是接近地气与呼吸民生的一种轻快的文字,如果说,史传诗赋随笔是精英文字,那么散文,是民间化的普罗情结,以其闲雅清淡的风格,而获得文学身份认证的。
  当于此,我以为,散文现在变得面目庄重,情感粗疏,缺少可爱而温情,一些散文家总爱标举思想旗帜,打造史诗力度,宏大的视角,而少有现代散文名篇的真性情和烟火气味,情怀、性情、气味,这样一些唯散文而独有的,却稀少仅见了。十年前,曾为散文的减负,掉书袋的迂执,写过文章呼吁,题目是《让散文卸下包袱》,而今,我仍然以为,是散文的严肃面孔,是过分负载的思想要求和史诗担当,使它变得不太亲和,不太民间,也不太灵动,如此,它与随笔、杂文以至纪实类的报告特写等文体多有相近,也常相混淆,这样的不伦不类似的现状,造成了有些评奖也多遭非议,其标准难以客观到位。
  时下,我们固然不能忽略那些表现了一个时期社会人生现状的作品,但现实生活中有困境与突围,有欢笑也有眼泪,有幸运也有苦厄,有收获也有焦虑,文学也要多方面的予以关注。不能不说,书写那些细致的人生情怀、个体的精神情感,有灵性和温度的文字,是我们更要看重的,或者更接近于散文本体的要求,可是这在如今散文的海洋中已为鲜见,在一些杂志报章中这类作品也不多,只是在《北京文学》和天津的《散文》上,才读到以上的文字,于是,我们既要风云叱咤的磅礴之作,也要风月清丽的性情文字,这样的文学阵势才是完整的,这样的散文面貌才是真实的。当下的散文后者是缺少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