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作家现在时·韩少功【小说月报2015年第3期】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作家现在时·韩少功
韩少功,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西望茅草地》《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散文《完美的假定》,长篇小说或散文《马桥词典》《山南水北》《暗示》《日夜书》等。另有译作《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惶然录》等。曾获海内外多种文学奖项。短篇小说《怒目金刚》《山那边的事》获本刊第十四、十五届百花奖。
Q:小说月报
Q:您开始小说创作的动力或者灵感来源于哪里?
A:创作总是有多重动力,具体情况不会一个样。有时是一种题材打动,比如有感受和情绪的不吐不快。有时可能是一种形式的诱惑,类似对足球或轮滑的跃跃欲试。文学没有一定之规。如果有人叫卖灵丹妙药,千万别信。
Q:自己作品中有哪一部,因为创作过程之难忘,让您对其有特殊的感情?
A:自己怀有特殊感情的作品,不一定最好,但大多是与自己亲历的、切身的经验密切相关的,是窥探自己的隐秘内心,甚至写得自己眼泪哗哗。写《鞋癖》《日夜书》就比较接近这种状态。
Q:在您评价作家的私人尺度里,最看重的是哪一点?
A:要诚实,不要装。装文化,装烈士,装时尚,装贵族,装草根,装任性,装小清新,装前卫怪才……这些玩意儿一嗅便知,肯定坏胃口,不耐长久。要相信读者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三五年、三五十年后风吹云散,读者更是眼睛雪亮的。
Q:是否有一部文学作品,曾让您感叹:如果它是由我所写该有多好?
A:羡慕和嫉妒肯定是有过的。但我不会犯傻,想象自己去获得他人的成功。文学总是来自特定的经历、学养、个性以及时代环境,作家们没有换位的可能。鱼不可能变成鸟,想都不要去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只能去干自己的活。
Q:您认为作家是可以培养的吗?
A:作家子女成为作家的,概率实在太小,比木匠世家、瓦匠世家、演员世家等现象要少得多。这证明作家无法培养。父母都做不到的事,外人大概更没法做好。
——《小说月报》2015年第3期封二专栏
坦白地说,一个人生命有限,不一定遇上大时代。同样坦白地说,“大时代”也许从来都是从“小时代”里滋生而来,两者其实很难分割,或者说后者本是前者的一部分,前者也本是后者的一部分。抱怨自己生不逢时,不过是懒汉们最标准和最空洞的套话。
文学并不是专为节日和盛典准备的,文学在很多时候更需要忍耐,需要持守,需要旁若无人,需要繁琐甚至乏味的一针一线。哪怕下一轮伟大节日还在远方,哪怕物质化和利益化的“小时代”正成为现实中咄咄逼人的一部分,哪怕我一直抱以敬意的作家们正沦为落伍的手艺人或孤独的守灵人……那又怎么样?
我想起多年前自己在乡村看到的一幕:当太阳还隐伏在地平线以下,萤火虫也能发光,划出一道道忽明忽暗的弧线,其微光正因为黑暗而分外明亮,引导人们温暖的回忆和向往。
当不了太阳的人,当一只萤火虫也许恰逢其时。
——韩少功《萤火虫的故事》
《小说月报》2015年第3期,2015年3月1日出刊,总第4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