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任东华: 至为深刻的“肖像”文本

(2015-03-22 13:52:13)
标签:

文学评论

分类: 自由典藏

任东华: <wbr>至为深刻的“肖像”文本

 

至为深刻的“肖像”文本

  

 

作者:任东华      原载:《羊城晚报》2015年3月21日第B1版

 

       路遥以多个文学人物特别是孙少平的形象,就像“楔子”一样深深地楔进了时代与人们的“集体记忆”中,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永在的精神意义,也使《平凡的世界》内在地成为1980年代至为深刻的“肖像”文本和社会转型的“书记官”。

  主人公孙少平毕竟处在新旧交替时代,处在两种文明的交汇和转型之中。孙少平担心会在农村小生产者的汪洋大海里失去“自我”,所以,在返乡之际,内心充满了焦虑、痛苦以及渴望献身的冲动。后来又毅然辞去教职,去黄原寻找新的、有风险有诱惑的生活方式;不陶醉于安逸,只要有时间和机会,他就看书和思考,朦胧又坚定地规划着自己的“人生蓝图”,如追求有意义地活着,怀着强烈的责任精神,渴望创造出自己的天地。同时,在孙少平的性格机制里,还充满着“野心勃勃”的冒险意识、竞争意识与进取意识,灌注着不怕失败、永不退缩的韧劲与锐气,以及对他人天然的亲和力。

  应该说,路遥充分地意识到了孙少平两种性格的矛盾与冲突,也看到了其中的缺陷,他也不是没有表现这种缺陷的勇气,但路遥更关注在这种“十字”时代,如何缝合人性之“痛”,建构当代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所以,对于孙少平的内在的人格质素,他从方方面面进行了衔接,并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整合。路遥苦心孤诣,以孙少平为“个案”,以“传统情感”为基础,以“现代理性”为主导,以“积极进取”来化解它们的对抗性并粘合两者的“裂缝”,在穿越“传统”与“现代”的隧道之后,为中国人欲望的、正在堕落的、正在退化的、衰颓的、邪恶的人性解“码”,以血性、强悍与美好的价值丰富它的构成。应当说,路遥的这种努力不乏前瞻性的意义,也潜在地引导着当代人的精神选择,应当是值得肯定的。

  尽管孙少平有种种不足,如某些批评家所说的,有“单面”倾向,理想化色彩过浓等缺陷。然而,这种简单武断却可能遮蔽了形象的深刻真实,如“他”身上所集中的时代与社会转型“综合征”,人们价值选择的多重冲突,路遥本人所寄托的人格诉求,等等。

  刘小枫在《诗化哲学》中曾感慨地说过,像克尔凯戈尔所想的那样,就生命来说,重要的不在于遭遇过多少奇特的经历,遭遇过多少悲苦的磨难,而在于要发掘生命的内在深度,有了这一深度,最平凡的“人”与“事”也能变得富有意义。《平凡的世界》也通过多层次特别是从正面深度地展示了孙少平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从而凸现了他的“不朽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