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女殇》:羞耻与疼痛

(2015-03-21 13:15:49)
标签:

文学评论

分类: 自由典藏

《女殇》:羞耻与疼痛

 

 

               《女殇》:羞耻与疼痛


 

作者:张庆国   原载:《云南日报》2015321日第6

        

     我一直认为段瑞秋写不了这本书,一个漂亮女人,穿着花裙子,系着长围巾,东游西逛,漫不经心,听音乐、看电影、喝咖啡、吃巧克力,写点胭脂口红文章差不多了,所以,她告诉我要写一部战争时期的受难女性书籍时,我不以为然,认为是闹了玩。

     殊不知她动静搞得太大,不只是跟我说这件事,还向全世界宣告,打无数电话,跟很多人讨论,买半屋子的书,学习再学习,找人再找人,请教再请教,调查再调查。一趟趟出访,跑云南腾冲县、龙陵县、保山市,海南省、山西省、湖北省、黑龙江省。结识北京人、上海人、山东山西人、河南河北人。中国各地的专家,云南本地的专家,能找的人全部找到。她自己跑不算,还把在澳大利亚留学的女儿裹挟进来,跟着一起跑,跟着录音采访和拍照。几年来这个名叫段瑞秋的美女改头换面,变成了我不认识的另外一个人,她只谈一件事,也只做一件事,就是二战史,二战时的中国女性受难史。铺天盖地的采访调查和研究学习差不多了,然后,关门闭户地猛写。

      世界已经倾斜,段瑞秋的生活完全改变了。面对几千张照片,几十万字的现场录音资料,面对抗日战争中近20万受辱屈死的中国女性,面对一一亲自走访过的27位惨淡存活的老太婆,段瑞秋没有选择,无法后退,必须把这件事做下去,必须把这本名为《女殇》的书写好。这些老太婆分布于中国大地的东南西北,口音不一、眼花耳聋、记忆模糊、羞耻难言。找到她们很难,让她们开口很难,她们开口了能听懂很难,听懂了要深入调查很难。因为这些老人多半没有文化,人也太老,年纪最大的九十岁,活成无声无息的树疙瘩了。问十句,答一句,不会讲太多,更无法讲太深。

      段瑞秋只能只言片语地抠,三句两句地挖,坚持再坚持,陪她们吃饭,陪她们拉家常和说笑,陪她们哭。一天一天地熬,从云南昆明向中国外省反复数次地跑,对照采访,一去再去。

      但这只是开始,只是写作前的准备,真正的难度,是写作。

      段瑞秋找了一个吃力不讨好的题材。表面上看,写抗日战争中的性暴力受害女性,可读性强,吸引眼球,讨巧。其实,这个题材最难写。她不是讨巧,是自找苦吃。原因是,第一,这个题材很容易被写得庸俗化,强奸、虐待、忍辱偷生,性是最大的吸引力,也可能成为最败坏胃口的文字。第二,这个题材看似奇特却并不新鲜,此类事件因为可读性强,已被人多次写过,再写,会感到茫然,找不到新的内容和出路。第三,战争伤害人,不稀奇,相反,和平年代人类大量被伤害,最值得写。如果段瑞秋的写作只是控诉战争对人的伤害,只写到这一步,她的努力可能白费,因为谁都明白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她面临着的巨大困难是,必须从这个题材中提升出崭新深刻的思想。

      她能做到吗?做到了,她跨越所有障碍,写成了一部好书。这是一部羞耻与疼痛之书。

      不是性忌讳的羞耻,是文明的羞耻,不是身体的摧残,是心被撕裂。一个中国农村的漂亮媳妇,突然掉入战争中的性暴力历史黑洞,从此生不如死。一个日本青年,温文尔雅,他可能成为画家,也可能成为工程师,却一夜间变成军人,走上战场,再变成虐待无辜女性的恶魔,由人而兽,苦不堪言。

      谁制造了战争?谁制造了罪恶?谁的羞耻与疼痛?这是文明的羞耻和全人类共同承受的疼痛。

      段瑞秋寻访调查,不是为了收集资料,不是写社会学调查著作和战争问题分析文章。她这部名为《女殇》的书不是要讲道理,道理隐藏在事件的讲述中, 她是要用收集到的当事人经历讲故事,写一部文学作品。材料要足够丰富,否则,复杂的故事难以讲述。她有这些材料。这是她的《女殇》非同寻常之处。

      材料不止来自当事人,还来自她们的生存环境,来自当地的风俗与历史背景。材料还来自段瑞秋自己,她把自己的人生也搭进书中,把自己也出卖了。她写出了亲自调查采访的真相,写出了各种历史资料中提供的事实,更重要的是写出了自己的经历,把自己数年来的采访调查体验,融入了书中的历史风烟与时光呻吟里,把自己由懵懂到清晰的调查研究过程写进书里,让自己的足迹也成为本书的重要内容。所以,她不是一个旁观者,是另一个历史方向的当事人,不是一个访问者,是时间对岸的另一个叙说人。她在《女殇》中全情投入,舍身忘己,与当事人一起回忆、追问、愤怒、痛哭和沉默,与当事人一起坐在时间深处,眺望摇摇欲坠的落日,悲伤欲绝,感慨万端。

    《女殇》的文体,在中国有各种命名,一为报告文学,二为纪实文学,最新的用语是“非虚构”。概念频繁调换,至少说明一个原因,这种文体的写作需要调整。因为,一段时间以来,报告文学“报告”多而文学少,枯燥乏味,似新闻而非新闻;或者文学多而“报告”水分重,不真实,似文学而非文学;或者以“纪实文学”之名,行虚构小说之实,真假混淆,善恶莫辨。所以出现了“非虚构”用语。“非虚构”并非新名词,这个老词被郑重其事地重新提出来,说明真实性作品的写作需要正视、澄清并重整旗鼓。作家必须做到,第一真实,这是门槛,也是归宿,不能道听途说,必须到达现场。第二文献性,资料的使用必须体现学术谨严。第三思想性,作家要具备思考能力,作品要有深刻的洞察与独到分析。第四要有文学叙说的强大感染力。

      我认为段瑞秋是按照“非虚构”标准去做的。她跑得很辛苦,写得很认真,把一件艰难的工作,圆满完成。她对我说,我写得那个累啊,那个背疼手疼和心疼啊,无人所知,但我高兴,写出来了我高兴。

      我也高兴,为她写好了一本重要的书而高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