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用精气神重建汉语诗歌逻辑
(2015-03-08 07:39:29)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刊于罗继仁主编《中国诗人》2015年第1期
A
B
作为一个终年漂泊的游子,同时也是一个诗歌写作者和研究者,在来去家园的路上,我想指出的是,当下更多的诗人不是用内在激情和诗性智慧寻求个人的“反抗美学”,而仅仅只是附和或浅显地表现,有时则是平涂随抹。主流诗刊也好,民间诗刊、网络诗歌也罢,诗歌写作似乎缺乏一种固有的庄严感、一种不费力气的写作,甚至变成一味追求数量而忽略作品含金量内质的惯性书写,多数诗歌要么是与琐碎的个体生活说明书相类似的分行排列,要么是专注于微小的叙事而看不到真性情真精神,要么是停留于一般性的现实描摹而缺乏对生命认知的深广度等等,整体上是轻率的,甚至是失控的或未完成的。可以说,作品铺天盖地,精品寥若晨星。盖其源在于大量充斥诗坛的作品欠缺内在的风骨气韵,即让人感受不到诗歌生命体的精气神,有的甚至不太注重起码的句法逻辑,不再追求文辞的珠圆玉润、文体的构成性和完成性。对此,有论者认为,从精神层面看,当代诗歌就是一种与世俗生活的苦乐笑闹般配的说唱之词,最多是对“现世之痛”的无奈的表达,再就是无聊的撒泼,总之没有什么精神性可言。(殷实:《新诗如何继续成长?——对几份文学期刊诗歌作品的抽样观察》,《文学报·新批评专刊》第84期,2014年10月23日)
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想现代诗歌对人类的精神重构果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乃至带来意外的效应,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追问,现代诗歌对人类的精神重构何以可能?或者作逆向的反思,人类的精神重构需要怎样的诗歌?抑或作平行交错的思考,现代诗歌作为一种生命体与人类的精神重构有何重要的内联?于是,围绕着诗歌与精神气场、与人类的精神重构的话题,探讨如何用独特言说和汉语诗性、用文字精神和诗意形式,即用精气神来重建汉语诗歌逻辑,赋予新诗以母语的诗性智慧、灵光与活力,应是振兴新世纪汉语诗歌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同时有待于每位诗人展开深入实践并做出真诚回应。
C
生命在不断吸纳、扬弃与发现中形成一种“气场”。穿越在时间、万象和历史的三角地带,所有交织的图像,缭绕于亘古时空。
终于领悟到在天地间自由飞升的,其实是一种“气”。它以独特的语言,作为一种生命精神的表达方式,那是不可言说的言说。
气,这个中国文化中的关键词,即便是今天最反叛或企图颠覆传统、强调先锋或后现代的诗人,实际上也时常自觉或不自觉地言及它,使用它,甚至把它视为诗歌生命的象征。
因为传统血脉本来是割不断的,任何创新都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气”可以为诗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力,提供广阔的艺术思维空间。同时,对诗人的思维和创造形成一种潜在制约。这恰恰是中国诗歌艺术中民族特色得以保留和传承的缘由。
诗歌所传达的精神“气场”:是生气而不是死气,是灵气而不是俗气,是清气而不是浊气,是正气而不是邪气。要写得生气勃勃,而不是有气无力。
一首用母语(汉语)诗性情怀敞开的优美诗篇,除了其他元素外,最重要的是要写出属于中国文化的精气神。
D
诗歌同样讲究气韵。诗之韵的流动,犹如天地间气之流行,气之流行而成物,韵之流行而成诗。诗之韵的世界与宇宙之气的世界形成相似的同构关系。是故,诗歌的气韵就是律动一种生命的歌唱(音乐)化。气是运行的,是有节奏的,充满美感的旋律,才使生命呈现出美的价值。如果说气是活力、韵是节奏,那么气运即气韵。人的生命在于“气运生动”,艺术的生命在于“气韵生动”。诗歌文字符码中,包含着一种生命节奏的暗示,这种节奏是音乐(歌)的灵魂,也是诗之要素。诗歌本身正是“诗”和“歌”的合一。中国人重视气韵,就是欣赏一种如歌(音乐化)的人生,这与中国人音乐化、节奏化的宇宙观互为表里。诗歌还要讲究气味,即一种对生命情调的品味。那是对历史和生命的深情抚摩,能唤醒人们的历史感;并通过肯定时间来否定时间,实现对时间的超越,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
诗歌应该展示气象,那是对物象中生命感的撷取。这种气象源自于天地自然之气,给人以流动而鲜活、充盈而隽永的富有生命力的感觉。诗歌应该具备气势,那是呈现生命和精神的一种形式。诗歌之势,如阴阳二气在互为作用中相摩激荡。“气势生乎流便”,意指势是源自气的流动和变化。气势是诗人内心外化的力量或精神姿态,在往复回环中通过语言符号构成一种视觉张力。气势的生发流注,是诗歌慑人心神,动人心魄的缘由。
E
由此可见,写诗,其实是在写心灵,即写心情与性灵。确切地说,诗是诗人自身的生命体验和心灵诉求凝成的结晶体,是关于灵魂的学问,是诗性智慧的水珠。这是一种精神气场,是诗人强烈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内在凝聚,是诗人的精神力量的最佳呈现。用汉字符码灵动组合的诗行,在千变万化中赋予力和美浑然交融的生气,让诗人的情感宣泄和心灵创造得以完成,并成为诗性生命的注脚。其精神内涵与诗人的自身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并以活泼的形态或“有意味”的形式安顿了诗人的人文情怀,折射出一种深层的文化意蕴。因此,在中国文化语境中产生的汉语诗歌,自然是一种关于生命超越和生命安顿的语言艺术。意趣气味相投者自然默契(反之亦然),且凝聚成一种共振的磁场,或形成为人类共享的空间。或许,这便是人类心灵之所以能找到彼此感应和共鸣的“气场”。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