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余秀华的走红不能说是“文学个案”

(2015-03-05 08:30:43)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余秀华的走红不能说是“文学个案”

     余秀华的走红,有的只是伯乐的推荐和网友的善意呼应。就这一点而言,对当前的文坛来说,也是一种“正能量”,不能说是“文学个案”。古今这样事情并不少见。鲁迅发现萧军萧红,茅盾发现茹志鹃以及小说《林海雪原》的出版等等。就是现在,这样的“个案”也不仅仅是余秀华一人。几个月之前,中央台报道的安徽妇女、48岁的“葱油饼大姐”赵林,15岁得病缀学,21岁离家去上海,卖葱油饼。在浙江退休干部蔡昌森的鼓励、指引下,走上创作道路,她白天卖葱油大饼,晚上做家务,夜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键盘。经过多年的拼搏,创作了十多万字的小说《蚁群》,引起很大反响。还有,深圳49岁的打工者郭金牛,他的诗歌专著《纸上还乡》在2014年11月同被英国、德国、荷兰等7个国家出版,被誉为“中国农民工诗人”。20多年,郭金牛也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指导。当前的文坛须要更多这样的“伯乐”。

  从余秀华走红的过程看,也有其必然性,现在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她是经过了15年的辛勤耕耘,才有今天的收获。人们在欣赏她的诗歌的同时,也敬佩她的毅力和勇气。从励志的视角看,她的这些付出和努力,同张海迪比,同全国优秀的残疾人比,毫不逊色,这应该得到肯定,怎么能说连一个励志的典型都够不上呢?还应该特别指出,这之前,她就得到了一些人的关心和照顾(例如,当地残联曾给她送个电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读“余秀华现象”不能忘记的,是值得我们提倡的“正能量”。

  至于余秀华今后能发展得怎么样,她是真正成为中国的艾米丽·迪肯森还是从此默默无闻,我们不能预测。不能以此论今日“走红”的是非。我们应该从这个“个案”中,研究其背后的普遍性问题,不能以“不能复制”为由而将其一棍子打死。

 

        张兴德对她的评价: 

      是她的诗的奇幻、率真、真实,人性的释放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吸引了诗坛内外的一些人。她的诗没有直接记述历史事件,但是,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她让我们从她的诗中,看到了除了小岗村、南街村之外的另外的一个“梁庄”。她的诗展现了另一类的生活真实,为我们的民俗学家、社会学家提供一种可供研究、应该关注的社会生活现象——真实的、原始的生活。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