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把市场的成功、话题的成功当做是一个文艺作品的成功,那么《狼图腾》毫无疑问是创作成功的典型。不过文化终究不仅仅只有市场的准则,即便不再像传统时代那样追求“文以载道”,但对于许许多多的中国人来说,至少也要有它背后的意义,有娱乐之外更加严肃的一面。
这可能正是《狼图腾》为什么引来口诛笔伐的原因。但对《狼图腾》的指责,对于一部文艺作品来说,是否过于沉重了呢?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河说:“文化的传播需要直击人心,需要能够获得更多人认可的创作,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狼图腾》这样有创造性的作品。而另一方面,也需要一个正常的、健全的文化生态,使一部作品的得失可以得到相对公允的判断。”
异度空间写作
现代社会一个传播的时代,而影像显然比文字更加有效。所以,尽管小说和电影都曾经引发争论,但电影所引起的反应显然更加剧烈。《狼图腾》毫无疑问是一个成功的传播案例,如果说负面的评价也是一种传播的话,那么成功的程度还要再增添几分。
从“是否曲解蒙古人文化”,到“是否作者亲历”,再到“狼性人性之争”,甚至就连“外国人执拍”也成为批评的问题。
为什么能够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兴趣?李河认为和题材有关,他说:“一部以畜牧文化为题材的作品,离我们现实的生活很远,有点儿当代神话的意思。对于生活在钢筋丛林里的人们来说,这种带有异域情调的故事,可以算做是一种异度空间的写作。这和杰克·伦敦写阿拉斯加有点儿像,他写阿拉斯加那种严苛的环境下对生存的渴望,在当时的美国也同样引起了人们巨大的兴趣。”
当畜牧、农耕这些词汇以及对它们的印象更多出现在虚拟的作品之中时,其实也就说明我们离它们已经很远了。李河说:“在我们的社会中,畜牧文明已经变成了一种文学题材,关键在于,谁会把它拿来当做创作的素材,以及会进行怎样的创作。恰好有一些知青,它们曾经作为异度文化的见证者,曾经在哪里逗留过,如今再写出来,就显得很有意思,很容易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
创作的边界
创作诞生了作品,而联想产生了争论。争论的焦点之一,正是“狼图腾”的真实性,究竟有没有一种和狼崇拜相关的文化?李河说:“这其实早就离开了文学的范畴,而涉及到了太多史学、人类学等等的学术研究。”
一个知青,远赴陌生的地域,带回来新的写作资源,创作成作品,并引起了关于认识的矛盾。李河说:“在人类学发展的历程中,类似的事情很多,比如人类学家们到一个新的地方,发现那里的文化如何。但是随着被发现主体的觉醒,他们开始不以为然,我们本来就在这里,何需你的发现。更进一步的问题是,被发现的主体会觉得,发现者是以自己的视角出发的,带有本位主义,很多东西都有想象的成分,‘你的发现和我们自己的认识不一样’。”
问题在于,《狼图腾》并非是学术报告,而是文艺作品。李河说:“从人类学、史学的层面去研究是一回事,小说和电影又是另外一回事,创作者在编织故事的时候,虚构的边界在哪里?是否允许把误读当做叙事?这都是需要讨论的。”
作者不是学者
作者不是学者,对于作者的要求必然和对于学者的要求不一样,这毫无疑问。但如果把对历史的想象变成一种文学的叙述,对于读者来说,又会造成什么样的误解?即便知道小说和电影是虚构的,但真的就能够风过无痕吗?
李河认为,文艺作品会不会给人带来误解,甚至带来负面的影响,关键不在于作品如何,而在于文化本身的生态如何。社会并非是非分明的,也并非非此即彼的,更多时候,不同甚至相反的观点总是同时存在,“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科学发达的时代,一些不科学的常识依旧存在。比如说地球围着太阳转,这是科学的结论,而普通人却常常会说太阳东升西落,这两种说法,一种是科学研究之后的结论,一种是前科学时代的遗留。它们并存,但并不因此产生什么危害。文学亦如是,作品本身对描述的对象是否忠实,并不重要。”
可以确定的是,李河说:“小说家非学者,可以有自己的视野,而历史或者文化的研究如何,假如有一种好的文化生态,有一个好的评论空间,那么小说家的误读也好,想象也好,其实都是可以扳正的,不会谬种流传。”
文化的生态
假如有健康的文化生态,结果会怎样?李河说:“比如这样一部作品出来,其他的作家也同样有相关的作品,展现出不同的视角,那现在的误读和争议就不会这么大。另一方面,如果有好的评论空间,作家可以表达自己的认识,史学家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人类学家同样如此,人们还会产生这么多误会吗?相反地,如果只有这么一部作品影响大,其他作家的作品,其他史学家、人类学家的观点出不来,那样误会就会越来越大。”
李河表示:“有一个现象是,现在不少电影导演,除了追求票房之外,也想说点儿严肃的东西,但结果往往很窘迫。窘迫在于,一说严肃的事儿,票房就不成,票房不成,就不能变成媒体事件,就不能变成文化事件,更无法变成严肃的讨论。这其实也是文化生态的问题之一。”
媒体时代,太严肃的叙述难以获得认同,同时又很容易把任何文化事件变成严肃的讨论,附加太多的东西。李河说:“其实不应该对一部小说、一部电影的创作者寄予太高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有好的文化生态。良好的文化生态像一张网,大家各司其职,各有经纬,这样的状态下,当一个文化事件出现,人们自然能够各有所得。”
需要的和不需要的
观点为王的时代,也是碎片化和表面化的时代,尽管对《狼图腾》产生了太多的意见和争论,但这些争论,其实并不足够去评价一部作品的真正价值。
李河说:“其实说起来,我们确实需要这样有创造性的作品。《狼图腾》讲了一个可以流通世界的好故事,它是感人的,吸引人的,可以说是有生命力的创造。之所以产生误解,是因为对于一部文艺作品的定位出了问题。”如果没有一种好的文化生态,一部热门的作品就很可能产生很坏的误解。其实这样的情况很多,现在很多人把影视图像当作是了解历史、文化的唯一方式。狼性和人性变成一种严肃的讨论,也是如此,把小说当做了科学。
小说和学术当然不一样,李河说:“小说直指个人,而个人对于自身和周边群体的了解多来自于直观的感受。你说缺乏狼性,他会想象自己,想象周边的人,如果发现确实有这样的现象,他就确认。但做学问不一样,做学问首先要问究竟什么是狼性,然后还会去研究。”
迎合未必不好
在电影《狼图腾》火热之前,其同名小说不仅在中国畅销多年,在国外也是影响颇巨的畅销书。批评者认为,之所以在国外畅销,和作品恰好符合了人们好奇、猎奇之心有关。
这是一个老话题,莫言、苏童、张艺谋、贾樟柯等都曾遭遇过同样的批评,批评者们认为,刻意的迎合甚至扭曲真相是否真的有助于别人真正认识我们?
李河说:“这其实还是对作者初衷的要求问题。传播本就是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创作,如果一个人能够创作出来可以传播到整个世界的作品,就是他的成功,而非失败。另外,把事实的真实当做文艺作品的唯一要求,是不合适的。文艺作品有它的特性,比如《狼图腾》,描述是否真实,需要史学家、人类学家发言,而且即便史学家、人类学家否认,或有另外的说法,作品中的这种想象依旧没有逾越太多的底线。”
不跟市场较劲
《狼图腾》描述了一个和游牧文化相关的狼的故事,而批评者则认为,这种过于独特的、过于标签化的文化作品,偏偏行销世界,只会让人们更视我们为另类,真正的文化输出,依旧需要展现人所共有的价值。
共性还是特性,打开国门之后,我们展现给别人什么?李河说:“从传播而言,大的文化共同体相交时,确实有可翻译性的问题。过于独特的东西,由于文字、趣味等等的不同,可以翻译的太少。但是另一方面来说,文化传播之处,什么样的文化传播最快,还是那些独特的文化,匮乏就是需求,这是市场的规律。然后随着了解深入,慢慢才会有更多的东西传播开来。有人说文化传播有折扣,但是还有好奇,怎么区分它们呢?有的东西可能因不了解而难以传播,但也有的东西,恰恰会因为不了解而感兴趣,而传播得更快。”
全球化的时代,流通的不仅是物质商品,还有文化商品,李河说:“这也是一个文本和观念全球流通的时代,流通得如何,关键还得看故事讲得好不好,还得看文化能不能直指人心,真正打开国门,不要跟市场较劲儿。如果你说你有好东西,天天讲真理,但是讲得沉闷乏味,讲得像谎话似的,谁会感兴趣?用市场来讲文化,看着粗俗,但是道理如此,人家不需要,再好也没用。如果说某一个作品的畅销,会让别人对我们产生误解,那么再出更新的作品,纠正这种误解,让正解淹没误解就好了。如果不能,只有这个,正确的东西不能打动人心,这就是整个社会文化生态出了问题,而绝不会是某个作者的事情。”
(李河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