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读诗过年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王安石最为人熟知的《元日》,也是所有中国人这七天的主题—过大年。
吟诗过年,读诗迎春,自古有之。
初唐诗人、杜甫先祖杜审言就有“过年情结”。他在《除夜有怀》中放歌,“故节当歌守,新年把烛迎。冬氛恋虬箭,春色候鸡鸣。兴尽闻壶覆,宵阑见斗横。还将万亿寿,更谒九重城。”又在《守岁》中抒怀,“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
一派祥和,一片春光,让今天的我们感同身受。
同样过年,年过五旬的白居易快乐不起来,“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共惜盛时辞阙下,同嗟除夜在江南。家山泉石寻常忆,世路风波子细谙。老校于君合先退,明年半百又加三。”他在《除夜寄微之》中哀叹。
现实种种遭遇令香山居士沮丧,除夕之夜,他只得寄情于美酒与诗歌,“衰翁岁除夜,对酒思悠然。草白经霜地,云黄欲雪天。醉依香枕坐,慵傍暖炉眠。洛下闲来久,明朝是十年。”
唐人史青倒活得洒脱。《全唐诗》记载,玄宗开元年间,他上书自荐:子建七步,臣五步之内,可塞明昭。玄宗便于除夕召见史青,以《除夕》为题,令其五步成诗。史青应口而出,“今岁今宵尽,明年明月催。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气色空中改,容颜暗里回。风光人不觉,已著后园梅。”唐玄宗大赞其才,当即授以“左监内将军”之职。《除夕》也是史青如今仅存的一首诗。
祭灶是中国人过年的重要主题之一。宋代名家范成大、陆游,清代学者谢学墉、周广业等都写过“祭灶诗”。比如周广业这首,“胶糖礼灶洁春盘,归到天庭夜未阑。持奏玉皇尽好事,且将过恶替人瞒。”
尽管大片大片的胡同早已消失,其间放炮仗的小孩也难以寻觅;糟糕天气更不允许我们过多燃放花炮,但过年的记忆离不开鞭炮。明朝大学者黎淳就专门写过一首《爆竹》,“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习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再过几天就是正月十五了,有两首词和元宵一样有名,其一来自宋代大家欧阳修(《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一百多年后的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也描述了元宵节的场景,留下千古绝句,“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吟诗过年,今天的诗人也有古人的情思。本期悦读周刊特刊载几首“过年诗”,邀君共赏,更期待读者诸君的抒怀。
文/陈君
来源:今晚网-渤海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