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谭五昌:我认为余秀华潜力巨大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在当下这个娱乐化的时代,尽管诗歌的边缘化境遇在诗歌圈内似乎已成定论,且达成广泛共识,但近几年某些诗人(如赵丽华、车延高、柳忠秧等)因为某种特殊缘由在新媒体及传统媒体上广受关注与议论的情形的出现,却有力地说明整个社会大众对当代诗歌与诗人的创作其实还是颇为关心颇有兴趣的,由此彰显出诗歌作为一种高级的精神形式在大众生活中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特殊地位。近日,一位此前籍籍无名的女诗人余秀华和她的诗歌作品通过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的广泛传播,突然“红”遍诗坛内外,大江南北,诸多当代诗人、诗歌评论家及新诗爱好者也突然被强行置身于与“余秀华”有关的诗歌语境中,似乎人人有些绕不开与“余秀华”有关的话题。这当然是全媒体时代舆论对人的强大覆盖力的一个具体表征。在媒体的强力宣传与炒作之下,“余秀华”慢慢变成了一个符号,变成了一个具有被动的社会同情色彩的“脑瘫诗人”的同义词,这对余秀华的诗人身份实际上是一种深度遮蔽,值得我们警惕。
时下,余秀华成为国内媒体舆论空前关注的焦点人物,“脑瘫诗人”、“农民诗人”、“草根诗人”等等身份标签唤起了社会上许多人士(尤其是网络大众)对余秀华非诗因素的关注。换而言之,许多人对余秀华的身体残疾情况、日常生活状态乃至其婚姻情感经历的关注与兴趣要远远超过对余秀华诗歌作品本身的关注与兴趣,体现出他们身上具有时代特色的娱乐化心态。然而,不管娱乐化的大众对余秀华本人持有一种怎样的娱乐态度,有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余秀华这次还是以一位诗人的身份在网络上“火”了,继而吸引了人们的无数双眼球。这说明,余秀华这次令人不可思议的“一夜成名”的背后,她本人的诗歌作品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余秀华的诗歌创作毫无特点,水准极差,她这次可能也很难被诗刊及各大媒体如此下力气地宣传,更不可能被诗歌圈内人士普遍热议,并且对其诗歌的评价在诗人们与诗歌爱好者中间形成了对立性的两级分化情形,由此,我以为,在2015年年初,在中国新诗界,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余秀华现象”,“余秀华现象”提醒我们,对于像余秀华那样的真正生活于民间的、底层的,远离话语权力中心的诗人的创作,应该尽可能给予比较客观、公允的评价与定位,而不是重新陷入到“捧杀”与“棒杀”的非理性的批评怪圈中去。
还是让我尽快回到余秀华的诗歌创作本身来谈谈。根据我对目前所读到过的余秀华的部分诗歌作品的印象,我认为余秀华的诗歌创作具有这样几个鲜明的特色:其一,她的诗作在题材及情感表达上具有底层性、真实性的特点。正像许多诗歌行家所注意到的,余秀华的诗歌所反映的内容都是她长期生活在鄂中小村的日常生活情景及所见所闻,所表达的是一个身体有所残疾但精神追求自由的农村底层妇女的情感诉求。余秀华为人称道的诗作《在打谷场上赶鸡》就是这样的典型文本,这首诗异常真实而富有力度地表达了一位行动不自由的农村妇女对生活的妥协及内心的深刻纠结,读来令人为之动容。其二,她的诗作中充满了命运感,常以对生命、灵魂痛感的坦诚书写呈现人性主题。这一点可能是余秀华超越当下许多乡土诗人的重要原因,与沉醉于田园牧歌审美想象的乡土诗人不同,余秀华敢于直面自己的身体残疾、生活的困窘、命运的残酷与内心的痛苦、挣扎与反抗,将自己个体生命的卑微、苦难与孤寂作为审美观照对象,通过艺术的想象与生动书写,转化为人性的诗篇,她的诗作《渴望一场大雪》把内心的羞耻、对命运的诅咒与对爱情的深切渴望奇异地混合在一起,彰显出人性的力量。其三,余秀华的诗歌语言质朴、自然,具有原生态般的粗粝质感。这种语言上的主要特点与余秀华真实的情感诉求与经验表达紧密相关。例如,她的被很多人视为代表作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以表达真实的情爱欲望为主题,语言上无所顾忌的野蛮姿态令人瞩目,而这也契合她敢爱敢恨的农妇诗人的社会文化形象。
全面来看,余秀华目前已写出了不少既接地气又有精神超越性的充满人性力量的优秀作品,但她不少诗作骨子里仍然对于生活与命运本身充满某种怨恨乃至仇恨的心态,这影响了她作品的精神境界与思想高度,即使是被许多人欣赏与力挺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在我看来精神境界上还有待提升。我本人更喜欢余秀华在诗作《我爱你》等作品中对待爱情和命运所怀有的虔诚与感恩心态。因为一个诗人只有对所有事物怀有感恩与赞美的态度,你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与杰出的诗人。如今诗歌界对余秀华争议很大,我本人很同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张清华对余秀华的评价:她是一位“不错的诗人”,徐敬亚、臧棣等诗坛名家也认为余秀华“很有天赋”。我个人也认为余秀华很有才华,潜力巨大,如果她能在喧嚣的语境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坚持纯粹的创作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诗歌技艺、人格境界与思想修养,余秀华还会为我们奉献出好作品的,毕竟她已有16年的写作生涯了,她在今日的名声大噪之前曾得到过中国诗歌流派网、《汉诗》、《诗刊》等诗歌媒体的大力扶持,希望并祝福她今后在诗歌创作道路上越走越稳,为散布于底层的有才华、有抱负的诗人们树立一个成功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