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石华鹏: 男诗人的“酸味儿”

(2015-02-27 10:56:12)
标签:

文学评论

分类: 自由典藏

石华鹏: <wbr>男诗人的“酸味儿”

 

男诗人的“酸味儿”

 


作者:石华鹏   原载:《文学报》2015年2月26日第4版

 

http://wenxue.news365.com.cn/wxb/resfiles/2015-02/26/s_199445_141570.jpg男诗人的“酸味儿”" TITLE="石华鹏: 男诗人的“酸味儿”" />
1
 

    诗人余秀华已经很火了,《文学报·新批评》在这把火上又添了几根柴,将各种观点罗列到一起,摆上同一张桌面,这样,让“余秀华现象”的争论变得多维、立体起来的同时,也让各种针尖对麦芒的意见充满“火药味”。两页报纸翻过,我不禁感慨:人人都是意见领袖,人人都真理在握,要想在文学、诗歌上彼此说服,达成共识,简直是天方夜谭———这是否就是文学、诗歌的魅力呢?
  不过,透过这些文字,在各种意见背后,我还是发现了比争论本身更有意思的东西,就是看到了谈论者各种各样的神态和样子,这神态和样子映照出高低不同的审美趣味、学识深浅不一的话语风格,以及善恶相生的内心世界,其中特别有一股“酸味儿”———自命不凡,自以为是,标榜清高。自古文人多酸味,有个词叫“酸文人”,至今不绝。
  这“酸味儿”最浓的要数沈浩波的那篇文章《冷看大众狂欢下的“诗人”》。读了那篇文章,我有两点纳闷:一是大众真的为诗人余秀华狂欢了吗?我问我中文系毕业如今在做美容培训的妻子“读过余秀华的诗吗?”她一脸茫然,我还问了很多人,也是一脸茫然,“余秀华是谁?演过什么片子?”其实,大众真的没有谁为余秀华狂欢———大众在为挣钱和花钱狂欢呢,哪有空为一个诗人狂欢———狂欢的只是文艺圈子,一些尚存文学情怀的人在便捷的微信圈转来转去。毫无疑问,“脑瘫诗人余秀华”成为这个消费与网络相互杂交的时代的“诗歌代言人”。说白了,“余秀华现象”只是不甘寂寞的诗歌圈的自我狂欢,以及在此狂欢下的诗人内部审美趣味的自我分化。一个诗人对我说,写诗与利无缘,难道追求点诗名还不成吗?我说,成,天经地义,士还为知己者死呢,诗当然可以为悦己者名。以诗歌的名义狂欢一下有何不好呢?
  不过,沈浩波对余秀华两首诗作的分析,我还是认同的。出自余秀华独特的个体生命体验而生发出来的有些诗句,是她独有的创造,属于真正的诗,正是这种独有让诗坛打了一个激灵,让无数虚伪和呆板的诗人与诗句无地自容,但是也正如沈浩波所说的,“后面几段的写作,就完全陷入流俗”,“属于陈旧的老套抒情系统”。诗歌最怕的是被这种习惯性的流俗所污染,好在余秀华独有感觉和创造很是强大,自成系统,让她有些诗歌显现出深度的力量来。
  我不认同的是沈浩波的几个观点———也是老生常谈的几个观点。
  首先是诗歌与大众的关系。沈说:“公众是公众,诗歌是诗歌,井水不犯河水最好”,“诗歌是个人心灵的艺术,首先是个人的。它并不刻意拒绝大众,但它又是天然的拒绝者”。这是典型的“酸文人”观点,仿佛在说我写的就是阳春白雪,是深刻的孤独的自我,孤独的芳香只属于我一人独赏,是排开你们大众的。这种观点在诗歌界流传甚广,它早已成为没有出息的诗人们的自我安慰剂,成为诗歌前行的绊脚石。难道在诗人们心中真有那么一个肤浅的大众存在吗?难道真正的好诗是大众“天然的拒绝者”吗?我要说,李白在中国是最大众化的诗人,也是最伟大的诗人;叶芝、里尔克,以及最近常提起的狄金森等大诗人,在中国知名度很高,也称得上大众化的诗人,大众化何罪之有?我倒是觉得,在每个人,或者说每个大众的胸膛中都跳动着一颗强劲的诗心,都渴望被真正的好诗慰抚,而这么多年来尽管诗歌圈热闹非凡但这颗诗心却很少被慰抚到,因为我们的诗人顶着虚空的皇冠,而拿不出几首真正的好诗歌。所以说,别再拿“诗歌是个人化程度最高的艺术”来搪塞了,除了那些创世般的诗人和诗歌有资格拒绝所谓的大众以外,不是每个诗人都有资格说,或者配得上说“我写的是属于自我的诗歌”的。
  其次是关于舒婷的文学成就的话题。沈浩波说:“这也正是舒婷文学成就不高的原因,她太符合大众的审美趣味了。”我不否认有一种大众艺术、大众诗歌存在———就像我年少时追崇的汪国真———它们的特点是流行,何为流行呢?就是一阵风,那阵风过了,就不再有人理会,那些艺术、那些诗歌被时间打败了,不再进入后人的阅读视野。如果说有些诗歌在十几年几十年后,还有人在读,还有人被感动,即使这些诗歌在当时诞生之初被称为大众诗歌,其实这些诗歌已经进入经典的行列,它将长时间慰抚读者的诗心。其实我以为舒婷的诗就属于这类诗歌,你说写出过这类诗歌的诗人,她的文学成就不高吗?那什么才叫文学成就高呢?文学成就高与否,与是否符合大众审美趣味无关,而与时间有关,能洞穿时间的诗人和诗歌、能吸引一代一代读者的诗人和诗歌,是真正好的诗歌。舒婷的那些诗歌,是打上了她“独创性”烙印的诗歌,既属于她一个人,也属于无数人,她的抒情性、她的纯粹性、她的意象成为后人模仿的对象,成为是否流俗的标尺。现在来看,我倒是觉得,舒婷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抒情女诗人。她的文学成就是很高的。
  最后我想说,这世间有很多好的诗歌,它们躲在某部不受关注的诗集里,或者干脆被锁在某个角落的抽屉里,它们不是不够好,只是缺少某个进入人们视野的途径,一旦有了某种偶然或必然的机会,比如像余秀华一样,人们依然会被那些诗歌打动,会给予那些诗歌掌声。但是,只有极少数的诗人是幸运的,他们走进了人们视野,与读者一起享受诗歌的美味,更多的好诗人和好诗歌逃不出被淹没的命运———这是无法主宰的事实———还有极少数更幸运的诗人,他们活着时被淹没,死后才被重新发现,那些美妙的诗歌让死去的诗人获得第二次生命,他的名字与他的诗歌一起长久地共享诗歌的荣光,像狄金森一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