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余秀华:她恰当好处地让自己的诗找到了恰当的读者
(2015-02-08 10:57:03)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余秀华:她恰到好处地让自己的诗找到了恰当的读者
今天,我收到了余秀华刚出的两本诗集中的第一本:《月光落在左手上》。翻开诗集,我首先想看的是目录。我担心里面选有她的《穿过某某城市去睡你》。我个人觉得,这首不很严肃的诗会成为一本诗集的小“黄”点。——总之,我个人是不希望它被选入这本诗集的。还好,没有!
——我希望这本诗集更健康、更阳光。
先粗略翻了一下整本集子,个人整体感觉:她确实以自己独特的生命体验或感悟说出了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其语言具有质朴、鲜活、亲和的特性,且有一定的言说厚度,属于那种贴人心、人情的诗。有人说她是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我个人也觉得,从她的个人生存状态结晶成的诗歌来看,尽管“帽子”很大,尽管她还不能与世界级的狄金森相提并论,但我猜测,说者肯定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是一时的感性认识或暂且比对而已。说不定,写着、写着她就真的得到了一顶适合她的帽子(荣誉)呢。因为她具有生命疼痛感的文字确实让她靠近了一个艺术的相对高度。
说实在的,我是一个不爱凑热闹的人,更不愿意随大流。别人的说,我多是旁听、旁顾——远远地。如果围观的人总是围而不散,且兴趣不减,甚至说好的多,说不好的少;客观说的多,偏激说的少,我就会睁大一点眼睛在他人夜黑回家后,独自提一盏灯笼来焦点处探知一下究竟的。何况议论余秀华的多是一些知名人士呢。
从“余秀华事件”不难看出:你只要写出不错的作品,慢慢地,会有人揉揉眼睛,把你看了又看的。这是常理,也是常道。但是,作为一名文字爱好者,我舍得花一些银两去寻找和购买一些别人时有好评的诗集的,只是遗憾的是,多半诗集并不像大家吹捧的那样好。有时,一部厚厚的诗集(有的还是精装本),被我一小时就看完了,甚至看完后再无看它的欲望。之后,它们在书房的一角慢慢被灰尘涂上厚厚的一层。这样的诗集每每被他人再度提及,我总有种“他们又开始瞪眼说假话了”的感觉,且于心里说:如果他选得再精一些、薄一些呢,哪怕只有十几首是优秀的,这本集子就会被我无数次取出来,一遍遍读下去的……
话说回来,余秀华之所以被国人围观,特别是被同道大“秀”了一把,还是说明“人间有伯乐、人间需好诗”的。
好诗各有特点、亮点,我都很喜欢。如果说谁能把谁替代,难!群星闪烁是美的。
从余秀华身上或表情上,我们不难捕捉到她的倔强劲和一股子特立独行的气质。这样的人或许都能发掘到深埋在某处的好东西,并去皮脱肉地露出洁白的骨头(内核)。不信你看看这首《横店村的下午》——我特喜欢!
恰巧阳光正好,照到坡上的屋脊,照到一排白杨
照到一方方小水塘,照到水塘边的水草
照到葡萄的蕨类植物。照到油菜,小麦
光阴不够平整,被那么多的植物分取
被一头牛分取,被水中央的鸭子分取
被一个个手势分取
同时,也被我分取
我用分取的光阴凑足了半辈子
母亲用这些零碎凑足料一头白发
不过是把横店村重新捂热一遍
你看——她叙述得多么平静、平实,每一句里面都看不到刻意雕琢的痕迹,诗句通俗但不浅显,整体读来深浅恰好而不空洞,像从心里自自然然流淌出来的一样。挺有质感的。
看来,这次,一下子预定了2本诗集(另《摇摇晃晃的人间》),值!至少我很需要这些能感动我的诗作。网上说一版就印了一万多册,从诗集质量及目前还没减弱的围观效果看,被更多人接受一点没问题。其实,这样比较接地气、食烟火的诗应该收获更多的读者。但我觉得这个读者群会相对集中地体现在“进行”中的人们中间。有人说,余秀华的诗是“进行时”,但她确实“进行”的让人眼睛一亮。 其实,比她写得好的作者还有许多,只不过她被提前推到了大家的面前而已。比如:重庆的李万碧(网名立原依依)、广东打工的郭金牛、四川的雷文(多为生活在底层的作者)等等,个人看来诗歌写得都很好,但都没引起大家对他们作品更广泛的推介和更大面积的关注。借此,随便说说。
余秀华已被大家谈论很长时间了,这是她和读者的共同福气。接着他人谈兴未息的节骨眼,借着今晚的阅读,我再郑重地给余秀华鼓一阵手掌……祝她写出更多我们期待的诗作。
——真的是这样:她恰到好处里让自己的诗找到了恰当的读者!
在此,我用自问自答“你为什么喜欢写作”作为今天读诗后的一个结束:
因为写作使我获得了一种力量,而这种力量的内在构成却是思想。如果这一思想形成体系,并在以后的生命历程中懂得自我更新或不断修复,那么,他的写作就是有价值的和值得期待的。我个人认为,不管是专业的写作,还是平民化的(业余的)写作,他们的生活都充满色彩和意义。
我想:所有写作者的意义都应该包含这些内容,余秀华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