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诗外多半是浮云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钱科峰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如果你还没有读过这首诗,那你一定是落伍了,或者远离了诗坛繁华,至少你还不知道诗人余秀华这个突然红得发紫的“脑瘫诗人”。
“脑瘫诗人”不是我骂人,而是这个文坛加冕给余秀华的“桂冠”,当然也许只是一个吸睛的标签。脑瘫不同于脑残,脑瘫是一种病,对于余秀华而言,并没有贬损的意思,这个四十岁的湖北农民出生时因早产缺氧造成先天性脑瘫,至今守着一个农村小店糊口,写诗实在是无聊的时间打发。意想不到的是,余秀华的诗一经曝光,便有学者将其类比成美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艾米丽·狄金森,甚至有两个出版社争相为其出书,着实令人大跌眼镜。
作为一个农妇,余秀华的诗写得确是不错,作为一名诗人,余秀华的诗还不算上乘。然而,一旦贴上“脑瘫诗人”的标签,余秀华顿时成了“著名诗人”。因为脑瘫病人在我们的日常认知中,大多是满嘴哈喇子直流、眼珠子白多乌少兼半边歪斜行动不便表达无力的那副惨样,绝不会与浪漫诗人与锦绣诗章产生联想。脑瘫患者都可以把诗写得这么好,不震惊不围观似乎是不正常的,于是,余秀华被围观了,与其说她的诗被引起关注,倒不如说她这个人被各种目光关注着。
面对这样贴了标签的出名,我相信余秀华宁愿不出名,把脑瘫作为卖点进行放大,把一个病人的痛苦经历作为一种亮点来吸引人气,这个主意有点损。
患病是一种人生经历,本身与诗歌与艺术无关,品诗论诗只需直面诗歌,何必关注诗人的患病经历并加以刻意放大?如此说来,像凡高、徐渭、八大山人这些精神病患者是不是都要冠之以“脑残画家”?或者给贝多芬贴上“聋子音乐家”的标签?甚至让文坛频现“糖尿病作家”与“冠心病诗人”?这样的诗外功夫着实可笑,谁也没有因为凡高是精神病人而给予同情分,而是实实在在地评价他的作品艺术成就有多高,品画与品人,完全是两码事。
“脑瘫诗人”余秀华仿佛是幸运的,不经意中成了名出了书,“脑瘫诗人”余秀华同时又是不幸的,她身上标签的光芒掩盖了她的才华,她成了一个依靠同情分来拔高的诗人。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文艺圈潜在已久的不良风气,即抛开作品看身份,看完身份标贴签,诸如民工作家、打工诗人、流浪歌手、美女作家、农民画家、文盲艺术家、智障舞蹈家等等,貌似很励志,实则是炒作,引导人们关注其身份,而忽略了艺术水准的评判。
余秀华的诗写得好不好,我不作评价,但我不认同那些文坛学者把她抬到艾米丽·狄金森的高度,抬得更高摔得更惨,这样言不由衷的学者要么是水平问题,要么别有用心。还是湖南文艺出版社说了句实在话,该出版社在宣传语上加了一句“首印上万册,哪怕亏本也要出”,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读,一是当前诗集出书不景气,整体都卖不动,这是市场原因。二是余秀华的诗确实不咋样,读者心里有本账,这是诗的质量问题。当然,也许一语双关两层意思皆在其内了。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这是指诗人要做杂家多吸收各种知识。而如今,文坛中人的功夫却用在另一种诗外,贴标签造卖点,炒话题聚人气,在诗歌之外下了很大功夫,制造种种泡沫,获取诗外利益,一时著名诗人与划时代作家满天飞,最终却于诗歌无益于写作无益,除了评论家博眼球与出版社赚大钱以外,唯余一地鸡毛。
诗外多半是浮云,诗外功夫是聒噪,奉劝那些巧借文艺炒作牟利者,少贴些标签,少搞些卖点,实实在在品诗论文,别把文雅的事情给丑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