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如何看她的诗能引起如此轰动
(2015-02-08 08:40:08)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余秀华的走红和轰动,绝不是“非诗的因素”
□引起人们注意的还是她的诗歌本身,是她的诗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她的诗的奇幻、率真、真实、人性的释放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吸引了诗坛内外的一些人
□她的诗,只有很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的人才能读得懂
□这是农民的诗,只有农民才能写出来的诗
最近月余,在网络、中国诗坛和新闻界,同时出现一个令人关注的人物——一个生活在农村的脑瘫病人、农妇余秀华,她以惊人的毅力,在持家的同时,坚持写诗15年,创作诗歌2000余首。 《诗刊》的一位编辑发现了她,并将她的一首诗发在《诗刊》的网络版上,引起网民的大量转载和普遍热议。于是,她那穷乡僻壤的农家,门庭若市,编辑、记者、出版商纷至沓来,她的诗歌开始被全国性的报刊发表,并有出版社推出她的诗选。有人将这称为“余秀华现象”。这种现象甚至引起外国媒体的兴趣,称之为“正能量”。遗憾的是我们自家有些人,对这种“正能量”现象却不以为然,一些人认定“这是文学个案,不具有可复制性,也非励志典型”。还有的认为,她的诗所以被人们关注,引起轰动,主要因为她那“非诗”的成分:“脑瘫农妇”。而“诗”呢?又是因为有“恶俗”的句子和语言,引起了人们的“无聊挖掘”。
这种认识很有代表性,也是很值得讨论的一种认识。首先,余秀华的走红和轰动,绝不是“非诗的因素”。有的报道为了吸引人们的眼球,用了“脑瘫诗人”的字样,这种做法和称谓固然不当,但最终引起人们注意的还是她的诗歌本身,是她的诗引起了人们的共鸣。所谓“余秀华现象”,其本质和焦点是如何看她的诗能引起如此轰动?在我看来,是她的诗的奇幻、率真、真实、人性的释放以及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吸引了诗坛内外的一些人。她的诗没有直接记述历史事件,却留下了历史的痕迹。她让我们从她的诗中,看到了除了小岗村、南街村之外的“梁庄”。她的诗展现了另一类的生活真实,为我们的民俗学家、社会学家提供一种可供研究、应该关注的社会生活现象——真实的、原始的生活。
应该特别指出,她的诗,只有很了解农村、了解农民的人才能读得懂。说她的诗“既不农民,也不乡土”,这是既没有认真研究她的诗,也表现出了自己对农村和农民缺乏了解。一位写诗的文学青年同我讨论余秀华的一首爱情诗。其后半首是这样的:
如果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给你诗歌
我要给你一本关于植物,关于庄稼的
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
春天
这位文学青年没有看出诗中的思想,问我这诗好在何处?我对她说:“读懂这首诗,关键是理解在农村区分‘稻子’和 ‘稗子’这件事儿的意义及其比喻意义。‘稻子’和‘稗子’处在生长的早期,二者长得十分相似,很难区分,而农民春天给稻田除草,要善于识别并除掉藏身于众多稻苗中的稗子(因此,稗子的春天等于面临死亡),如果一旦遗漏除不掉,它就迅速长大,要同稻苗抢水、抢肥,一旦结籽,混杂在水稻里,就要影响稻子的等级。因此,区分‘稻子’和‘稗子’是农民必须掌握的一个‘绝活’,是判断一个农民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志。很多时候也把区分‘稻子’和‘稗子’引申为做人处世要善于区分真假的一种能力。有时也把稗子比作善于伪装的坏人等等。这是内涵十分丰富、应用非常广泛的两个词。诗人在这里不送自己爱慕的人自己写的诗歌,而送他‘稻子’和‘稗子’的区别 、‘告诉你一棵稗子提心吊胆的春天’,这里诗人显然有意无意地创造了一个深邃的想象空间,一个含蓄的空间,一个诗的空间!这是农民的诗,只有农民才能写出来的诗!在余秀华的诗中,不乏这样的意境和句子。例如,被一些人诟病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诗里的‘去睡你’,这是农民的一句俗语,它同其他许多农民俗语一样,是鲜活的,不应该冠上‘恶’的色彩。 ”这位文学青年听了恍然大悟,由衷地佩服余秀华的诗才。
她的诗,正如一些网友和专家们说的 “是生生从土里拔出来的句子,新鲜得掉渣”,“是纯粹的诗歌,是生命的诗歌,而不是写出来的充满装饰的盛宴或家宴,而是语言的流星雨,灿烂得你目瞪口呆”,“就算不考虑她的身体状况,她也是位不错的诗人”。她的诗歌,也正如发现余秀华的伯乐——《诗刊》编辑刘年评论的,她的文字“像饱满的谷粒一样,充满了重量和力量,让人们对上天和女人肃然起敬”。无疑,她的诗,在当前是诗坛的一缕清风。虽然,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评价,有时是见仁见智的事儿,我们不强求共识,但是,不能说她的走红是“非诗的因素”。自然,她如果不是脑瘫,不是农妇,能不能写出这样的诗,那是另外一个问题。她的诗是属于她这个特定的个人的,这也是不争的事实。同她本人身体的不完美一样,她的诗也存在着不完美。但,这不是主流。
余秀华的走红,缘于伯乐的推荐和网友的善意呼应,就这一点而言,对当前的文坛来说,也是一种“正能量”。古今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鲁迅发现萧军、萧红,茅盾发现茹志鹃等。就是现在,这样的个案也不少。几个月之前,中央台报道的安徽妇女、48岁的 “葱油饼大姐”赵林,15岁得病辍学,21岁离家去上海,卖葱油饼。在浙江退休干部蔡昌森的鼓励、指引下,走上创作道路,她白天卖葱油大饼,晚上做家务,夜间一个字一个字地敲打键盘。经过多年的拼搏,创作了10多万字的小说《蚁群》,引起很大反响。还有,深圳49岁的打工者郭金牛,他的诗歌专著《纸上还乡》在2014年11月被英国、德国、荷兰等7个国家出版,被誉为“中国农民工诗人”。 20多年里,郭金牛也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和指导。当前的文坛需要更多这样的伯乐,少一点恶意的炒作。
从余秀华走红的过程看,也有其必然性,现在不过是“水到渠成”而已。她是经过了15年的辛勤耕耘,才有今天的收获。早在2007年,她就有诗作在《荆门晚报》发表,并参加过一些诗歌作者吟咏、聚会活动。她得到的不仅仅是人们的同情和怜悯,更多的是赞赏、尊敬和帮助。人们在欣赏她诗歌的同时,也敬佩她的毅力和勇气。从励志的视角看,她的这些付出和努力,同张海迪比,同全国所有优秀的残疾人比,毫不逊色,这应该看到,怎么能说连一个励志的典型都够不上呢?还应该特别指出,这之前,她就得到了一些人的关心和照顾 (例如当地残联曾给她送过电脑等等)。这些,都是我们解读“余秀华现象”不能忘记的,是值得我们提倡的“正能量”。
至于余秀华今后能发展得怎么样,她是否能真正成为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还是从此默默无闻,我们不能预测。我们应该从这个个案中,研究其背后的普遍性问题。□张兴德
诗人余秀华
余秀华在院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