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现象:诗人离公共生活越来越远
近期,湖北女诗人余秀华因一首诗《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在社交网络上走红,“脑瘫诗人”“农民诗人”这样的标签也如同催化剂,经过网络和媒体放大后被迅速推向大众。近日,京华时报记者就此热点话题采访了叶匡政、李少君等诗歌界人士。
叶匡政认为,余秀华是网络时代诞生的诗人,她的走红应该引起诗人群体的反思,“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诗歌在公共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现在诗歌与当下年代却产生了陌生感,诗人群体离公共生活越来越远了。”
随着微信、微博等社交网络平台的发酵,以及多方媒体的助力,余秀华正在从诗歌界走向文化界,并被一步步推向大众。诗人叶匡政表示,余秀华的走红只有在社交网络时代才会发生,“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编辑过一些诗歌类刊物,当时也有很多农村的诗人投稿,但是内容跟余秀华的有很大差别,那时的农村比较封闭,作品也很不成熟。”
叶匡政表示,余秀华由于身体不便,更加专注于网络,她的诗歌创作也是于网络上成长并逐渐成熟的。“我注意到,在成名之前,她博客上已经有了一批固定读者跟她互动,每篇的点击率也大多在200至300之间。在网络时代,她可以方便地读到大量同行的作品,现在只要登录一个诗歌网站,就能看到很多诗人的作品,这很方便。这对于她诗歌水平的成熟帮助很大。”
《诗刊》杂志副主编李少君也认为,网络对余秀华现象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之前预感到“网络最终将带来一场深刻的诗歌变革,释放诗歌的创造性”。这种创造性既培养了诗歌写作群体和读者群体,同时在诗歌的媒介传播方式上产生变革。
诗人叶匡政把余秀华看做是一个被诗神拍过肩膀的人,特别是“那种来自特殊生活境遇的煎熬与内心的激情”打动人,“对余秀华诗歌水平的争议,再次说明了中国新诗的困境。余秀华的很多诗之所以打动读者,是因为它的真实”。
不过,叶匡政表示,没有必要把余秀华的诗水平抬得有多高,“有她这种水平的女性诗人可能有50到100个,都值得大家去发现。”
从之前的“乌青体”、“梨花体”到诗人梁小斌病重、农民工诗人许立志遗作出版,再到这次的“脑瘫诗人”余秀华被推向公众。诗人群体总是特别容易引起社会的关注。曾经最早发布“梁小斌病重”消息的叶匡政认为,这种现象诗人本身也该反思。
叶匡政说:“诗歌在80年代的时候曾经是非常热门的文学形式,往往是最先发出声音的。其实,在过去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诗歌在公共文化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但是这种作用在20世纪以后,就慢慢地淡化了。”
在叶匡政看来,上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的诗人群体更强调个人写作,更看重个人情感的表达,而远离公共生活。“只有出现巨大的反差时,才再度引起大众的注意,我们讲的诗歌走红不单是因为它是文化新闻,而是进入了社会新闻。比如梁小斌的知名度和他生活的反差,梨花体、乌青体的语言与诗歌在人们心中神圣、严肃样式的反差,从而成为社会新闻。余秀华也是这样。”
这种现象也同时表明,我们国家的传媒和大众,对诗歌已经越来越陌生了。叶匡政说:“大家对中国当下诗歌整体状况的境遇是很陌生的,只有出现这种差异的时候,才会引起大家的关注。诗歌与当前时代产生了陌生感,这更值得诗人群体反思。诗人群体离公共生活越来越远,我们并不是要求每个诗人都进入到公共生活中去,但是应该有一部分诗人进入并且发声,而不是通过一些离奇的事件被大众所得知,从而在大众心里留下一种非常古怪的印象。”(严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