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让那些被遮蔽的东西重见天日(《诗潮》2015.2)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诗歌将再次证明它比一般市民更有意识,
或诗歌无非是强化了原本就存在于人们心中但被遮蔽了的东西。
——[波兰]切斯瓦夫·米沃什
在任何一个不负责任的时代,诗人都是一群拼命要为这个时代负责的人。如果存在所谓“时代精神”的话,那么,它一定隐藏于诗句的言外之意和诗人们“压在纸背的心情”里。当然,正如德国著名诗学家胡戈·弗里德里希所言,现代诗歌的言说方式是谜语与晦暗,这种有意为之的晦暗使其自身成为一种自我满足、涵义富丽的形体,一种具有不和谐音的张力和反常性的物自体,“在尚未被理解之时就会传达自身意味”(艾略特语)。在这辑诗歌中,张岩松、陈先发、许敏、李商雨、张建新等五位安徽实力派“老”诗人们,都有着这种严格的意味追求和明澈的精神与艺术自觉,也都有意建构别具一格的现代诗学。
张岩松选择的是“拎着现在”,记录“生活碎屑”,显示出一种在废墟上揭示生活和重建(抑或摧毁)价值的诉求。这种破碎的带有后现代特征的诉求,得益于错杂跳跃的语词、破碎荒诞的语意以及讳莫如深的整体情境,它们使诗人能自足于这个取消了意境的文本世界,当然,也使得那些具有传统期待的读者一筹莫展,陷入困窘。实在地说,我一方面赞赏诗人这样的义无反顾的冲锋,一方面又很怀疑这种诗歌是否存在超越语言的诗性,因为我在阅读过程中并没有感受到身心的触动或思想的震颤,我仿佛被区隔于诗人自设的审美趣味之外,难以抵达或评价。这正如梁小斌在序张岩松诗集《木雕鼻子》时所言:“对张岩松诗歌容易落入评价俗套,好像无非是通过生动的窘境表述,张岩松诗歌语言的窘境,是因为这个世界的大道理活生生地向他逼近了。”这种窘境是否类似于诗人所写的“我拎出去的生活碎屑/经常把自己也拎出去”?我不得而知,或许“不得而知”也是世界的大道理之一吧。
相较而言,我更喜欢陈先发对历史与现实的玄思和解读,既弥散着哲理的况味、历史的韵味,又充满着人间的温情、现实的关切,在日常物象、情感和语词张力里炼取意味,在时代罅隙、纷乱与病症里追问真理,由此接通读者的想象空间和心灵世界。“我是个不曾养鹤也不曾杀鹤的俗人。/我知道时代赋予我的痛苦已结束了。/我披着纯白的浴衣,/从一个批判者正大踏步地赶至旁观者的位置上。”“我”仿佛乱世中“梅妻鹤子”的归隐之士,虽然“对世界有着太久的怒气”,却在“这个乱糟糟的世界”、这个“以充分蹂躏换取充分怀疑的时代” 被迫由批判者转变为旁观者,这种被无形之力追逼的悲愤、焦灼与挣扎的痛苦、无奈始终是其诗歌的情感基调。”“我”其实也是“我们”,“我们”是投入油锅的“麻雀”,“我们浑身都是缺口。/浑身都是伏虎的伤痕”,可见,诗人关注的根本不是什么“养鹤问题”,而是严重的生存问题。诗人好似有着菩萨心肠的怒目金刚,以其“写碑之心”揭开种种“金黄”的遮蔽,为我们审视自己的伤口、直面时代/世界的伤口提供了可能。
很显然,许敏笔下的“麻雀”与陈先发抒写的“麻雀”不同:后者拟物,写尽底层人的卑微与苦难;前者拟人,歌咏麻雀的瑟缩而洁净的灵魂;后者沉重地批判,前者轻盈地感叹,一则以壮美,一则以优美。毋庸置疑,许敏的《日夜书》在这辑诗歌中显得格外简约、淳朴、灵动,选择这一路径来表现“庸常生活”,对于根植于传统文化的诗人来说可谓得心应手。鸟群,蟋蟀,湖水,田畴,落日,鸣虫,春风,秋雨,频繁的自然物象建构起宜人的诗歌生态,“万物获得了简洁之美”,也使得绵绵情思有所凭附,“情景一合,自得妙语”(王夫之《姜斋诗话》)。当然,自然向人的敞开并非人向自然的敞开,正如“自然的人化”并非“人化的自然”,如果自然成为一种新的遮蔽,抒情成为思想的迷障,那么,我们或许更需要人心由内而外地自在生成,即使简单,亦是美景。
而对于李商雨来说,“记忆高于抽象的真理,所以/生命的意义只在于风景”,对于一个习惯于“幽居”的人来说,“生活就是戏剧”,青春只剩下“哀愁”,“惟有这冰凉属于自己”。在他两两排列的诗句里,潜藏着一种十分自足的孤单、忧郁甚至颓废的怀旧情绪,他似乎沉溺其中,又似乎并不在意于以此慰藉个体心灵,而是要言此意彼地为众生代言,“爱容易死去,而恨却长久”,“幸福在于肉体,不在恒星”,这样的警句让人不得不反思人类的生活和命运。
相较而言,张建新则举重若轻,一边“一意孤行地修炼语言的新秩序”,一边抒发一个“中年的忧郁和悲伤”,这不是个体的沉沦,而是集体的飞行,即使如“纸片一样轻飘飘地活在硝烟的尘世”,也“要给小梦想穿上辽阔的隐身衣”。他不仅发现了生活中的诗,也同时建构起较为理想的诗的生活,即使“我们都不纯洁”也没关系,“重要的是生活给每个生命/都安排了一个奔走的游魂”。在他的诗里,我以为有一种“精神行动”的独特追求和力量,这让人心动。
总之,在我看来,这五位诗人的共性在于,都试图钻透生活的内里,都尽可能远离或直观现实的熟悉和词语的单义,力求以去个人化的主体之思表达人类所有可能的意识状态,甚至是偏于某种极端的状态;其差异性在于,生活经验、精神体验和思想方式等的不同,导致了或简约或错杂、或圆满或粗粝、或荒诞或客观、或沉重或轻盈的风格。总体而言,他们都选择了一条抵抗力较大的智性写作的道路,这于作者是智慧的显现,于读者也是智慧的考验,二者对话的结果便是让人们心中那些原本存在却“被遮蔽的东西”重见天日,并得以强化。
约2100字
2014年11月3-4日
附:《诗潮》2015年2月号目录
开卷诗·大家名作
好诗经典
10
名家新作
18
22
实力诗人方阵(新锐女诗人小辑)
25
28
31
34
中国诗歌地理(安徽诗群小辑)
38
40
42
44
46
48
月度诗歌观察
50
诗坛百家
54
散文诗·个案研究
70
72
77
80
古韵新声
83
96
品诗评潮
107
120
124
125
华夏艺苑
127
彩页
封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