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诗人如何评价余秀华? 

(2015-02-02 10:04:47)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农民女诗人余秀华在互联网火了,有人喜欢她的诗,也有人只为她“脑瘫诗人”的标签和故事而转发。各路媒体蜂拥而至,甚至给她扣上了一顶“中国的狄金森”的帽子。湖南文艺出版社迅速签下了她的第一本诗集,首印至少10000册。然而真正关注诗歌、认真评价诗歌的声音却相对微弱。当代诗人西川、韩东、杨黎、赵野、巫昂、俞心樵同题问答,聊聊余秀华的诗以及更多与诗歌本身有关的事。

如何评价

余秀华的诗歌水准?

韩东:她有天分,也写过好诗,或者好的诗句,但由于阅读和交流的原因,作品呈现出来的并不是很尽人意。目前的情况对她的确是一个考验。

赵野:我觉得她的诗是不错的,非常有深刻的质感和她很独特的一种经验,这种经验是她个人的,是跟她的生活有非常直接的关系。她的语言感觉也是很好的,我觉得是不错的,肯定是不错的诗,这是我的一个直接的感觉。

她是很好的诗人,有很好的语言感觉,有非常独特的生活经验。而且她的诗歌不像我们现在很多诗歌无病呻吟或者说毫无感觉,零零碎碎的或者玩语言游戏等等,她的诗歌是一种生命的东西。

巫昂:她的诗歌,简单,直接,不遮蔽,有金句,是个不错的抒情诗人。抛开她身上的其他标签,她已经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诗人而存在,但严格挑毛病,抒情自身造就了局限性,抒情诗人最要命的问题就是常常为了抒情的需要不去深挖自身及作品的更丰富的可能性,偏飘,偏软,容易自我重复和自悲自悯,沉溺于抒情的情境之中。

杨黎:余的诗有当下性、有流行性。

俞心樵:应当说,余秀华的抒情诗写得很不错甚至某几首算得上优秀,这与她是否残疾无关。诗歌可以抒情,可以浪漫,尤其青春期写作可以甚至应当如此。但成熟的现代诗,应当有较高的技艺或智性含量。或者说,冷抒情更合我口胃。

“中国的狄金森”帽子

是否扣得过大?

杨黎:这件事我不知道。但我知道狄金森,她怎么啦?和余有啥子关系?

西川: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出现的最伟大的三个诗人之一,甚至两个诗人之一,一个是惠特曼,一个是狄金森,如果再加一个就是爱伦坡。我不知道为什么把狄金森拉进来,恐怕不太合适吧。

赵野:首先,这个不是一个简单的类比,狄金森整个生活背景也不是这样的,她终生未嫁,在一个小地方,没什么朋友,自己写作,背景是不一样,这是第一。

第二,狄金森已经是个非常经典的诗人,余秀华的诗,我觉得是不错的很好的,但是还不至于那么好。我们看一个成熟的诗人,看一个好的诗人,这个标准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余秀华,我以前从来不知道她,我没看过她的作品,当我看到她的作品的时候,我会觉得这是个好诗人,非常好的,特别是她源自于她真实的诚恳的独特的一种生活经历。如果是一个成熟的诗人拿出这些作品来,可能我们反而对他提出一些批评。

俞心樵:目前网络疯转热议,多有夸张之语,什么中国的狄金森之类,什么秒杀了所有当代中国女诗人之类,多少人真的较为完整地读过狄金森?这是缺乏对现当代诗歌史和一些杰出诗人尤其是对其他女诗人的了解所致。我当然希望并祝愿她能够成为狄金森,我也希望网民在艺术尤其在诗歌问题上普遍靠谱。

韩东:这是广告用语,虽然大众读者亦不知道谁是狄金森。所以很奇怪。更奇怪的是它竟然能起到广告的作用。我们换个老外的名字试试,最好是捏造一个。

巫昂:狄金森是超一流的好诗人,她的纯粹、深思、迷人已经成立那么多年了,不会因为任何热点问题而改变,当然啦,通过一些诗歌范围内的社会热点问题来普及诗歌,这本身是一厢情愿的奢望,因为最好的文学作品自身决定了它们都是小众的,普及和大众化必然带来变形与误解,这是另外的话题了。

杨黎:大众和精英的概念正在消失,就像中心和边缘一样。非常老。另外,精英,比如微博上的许多大v,他们凭什么和诗歌有关?一方面人人都是诗人,一方面诗歌需要专业性,这是当今诗歌真正的问题。

韩东:我也是大众的一员,看你针对什么专业而言。写诗、读诗的确有专业性,这是免不了的。这件事上没有什么平等。就像古董字画的鉴定也需要专家一样。长期的浸淫和专注和偶尔的凑热闹是不一样的。我不赞成“精英”的说法,只是大家在一件事情上深入的程度不同。

俞心樵:一般而言,自现代主义以来,如果不具备历史结构能力,同时呈现对现实复杂性和微妙性的传达能力,这样的诗歌或艺术,也只能交给外行们去欢呼雀跃了。除非你承认诗歌在技艺上没有内行外行之区别。这些话,纯属一家之言,并不针对每一个对余秀华诗歌的转发肯定者。

赵野:首先,肯定是不能以大众的趣味来定义诗歌,来评判诗歌。诗歌,我不喜欢说精英,但是我认为它是小众的。进入二十世纪以后,进入现代主义以后,每一种艺术的门类,包括诗歌、小说、艺术,实际上都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很高的专业门槛,所以简单来说,这个时候一个对这门艺术或者这种文学形式没有经过很深的了解和学习的人是很难用自己简单的直觉式的喜欢或者不喜欢、懂了和不懂来评判这个艺术形式。如果说诗歌的话,肯定不能以大众的趣味来评判诗歌。但是我不是说大众喜欢的就一定不好,但是不能以大众喜欢或者不喜欢,来评判诗歌,这是第一个。

这个时代是一个很快速的时代,一个东西的传播趋势依赖于一个事件,所以明星式的诗人几乎是基于一种事件,比如说他自杀,比如说他特殊的一个什么事件,比如说余秀华。如果换成另外一个诗人,我们换句话说,如果现在是一个健康的、正常的诗人写出余秀华这种诗,第一,我认为他还是个不错的诗人、很好的诗人、很好的诗歌;第二,他绝对不可能受到那么多的关注。也就是说,作为一种艺术、一种技艺的诗歌,写的比余秀华成熟的人―――我们不说好不好―――应该有很多,但是这些诗人都没有受到公众的关注,所以说现代社会的特点,就是需要一些视点,这个我觉得也很正常,没有什么奇怪的。

巫昂:纯文学与非主流音乐一个道理,会分读者与听众为内行和外行,真正具备文艺素养的人群是极少数,这极少数不会因为一两个诗人被媒体热议一会儿就瞬间膨胀,这不可能,也没必要,你去观察下,多数人都没有这种需要,我也觉得一本诗集印个几百本就足够了,读进去,读得很入味的人,就那么几百个。

(于一爽徐鹏远)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