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两辆路虎,三家电视台伺候余秀华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http://www.takefoto.cn/wp-content/uploads/2015/02/201502010257183262-580x387.jpg
2015年2月1日讯,昨天,余秀华在北京见到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她兴奋地不停挥手、大笑。面对新书,余秀华很开心,“我得到的一切远远超过了我本身应该得到的,很多都是出乎意料的,我本身就是一个粗俗的农妇,真的,诗歌给了我很多。”不过面对成名,余秀华却冷静地说,“我不觉得我自己已经成名,这是一次偶然的事件,新闻性很快就过去了。”
余秀华穿着红棉袄,瘦瘦小小,站起来不到一米五,双脚穿着一双熊猫的雪地靴,“这是我妈刚给我买的,说北京冷。”之前有人问余秀华你觉得你红吗,余秀华就拿棉袄搪塞,“我的棉袄挺红的”。此前余秀华说想要体验北京的地铁,可是又不敢坐,“走丢了怎么办?”
这是余秀华第三次来北京,此前她在人民大学朗诵诗歌时,开始有人注意到她。1月30日下午,余秀华第一次从武汉坐飞机,晚8点,她降落首都机场,接机的阵仗不小。央视的拍摄队伍、凤凰卫视的记者、优酷专门为余秀华拍摄纪录片的团队,都在机场闸口等着拍她出现的一刹那。
余秀华的进京路途很颠沛,先要坐汽车到钟祥市,坐火车到武汉市,再从武汉飞到北京,到了北京就顺畅多了,“两辆路虎商务车,我们从来没有接待作者用过这么高的规格,太夸张了,三个电视台,最好的机位被优酷的抢到了,央视没抢上车,此前他们在余秀华家里已经拍了好几天。”书的编辑杨晓燕说,余秀华来京的吃、住、行都是最高的标准,单人大床房,比明星作家享受的待遇还高。
昨天,余秀华一大早就到出版社为堆起的图书签名。她签名时一笔一划,签的很慢很慢,写字一直不方便,三个多小时终于签完了500本,这500本是在网上书店预售给读者的图书,只一天时间就被订购一空。余秀华幽默地抱怨:500本?那我要写多少字啊!
“我因为生病说话口齿不清晰。”这是余秀华对北京媒体无数闪光灯、摄像机和录音笔说的第一句话。余秀华用不那么清楚的口齿朗读了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其中的一首自己很偏爱的诗歌《今夜,我特别想你》。
“只是一想到你/ 世界在明亮的光晕里倒退 / 一些我们以为永恒的,包括时间/ 都不堪一击”。
末了,余秀华再次被要求现场作诗,对这样表演性质的要求,余秀华和自己在家现场应然作诗不同,直接婉拒“我没有这个才华”。
2月3日,余秀华将会去吉林电视台录节目,如果没有临时的安排,她将坐5号的飞机飞回武汉,再辗转回到家。走路不方便的余秀华,在来京时受到隆重的接待,在她回到家乡后,可能不会再前呼后拥,但那才是她未来的真正开始。
“未来的创作,我一直会写下去,生活我希望改变,改到什么程度,那不是我能够左右的,只有顺其自然,有好的时候,也有不好的时候,我只能顺其自然。”余秀华说。
余秀华:兔子死应该和记者无关
http://www.takefoto.cn/wp-content/uploads/2015/02/201502010257401186-460x580.jpg
前几日,余秀华当选钟祥市作家协会新一届副主席,余秀华显然看得很透彻:“这个作协主要是主席,副主席只是一个虚名,没有什么实质的编制,所以对我的生活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我也不管那些事,这是无所谓的事情。”
“无所谓”似乎是余秀华一贯的态度,余秀华将成名看得很透,“对我诗歌的评价真的无所谓,我就是写出来,别人看怎么读是别人的事情,与我没有什么关系,你们说好说坏,各人的看法不一样,这个无所谓。”余秀华的家人对于突如其来的关注并没有感到反感,“我的父母很支持我”,但家人并不懂得她的诗歌。“好多人都不读诗歌,诗歌本身是个很小范围的事情,我的孩子不读诗歌,我们也没有这方面的交流。”
现场,不少人都挂心余秀华家的兔子,随着一批批媒体的到来,余秀华喂养的兔子开始一只只死掉。“大兔子死的差不多了,小兔子还好吧?”一位目睹过余秀华兔子死去的记者问。“小兔子也死的差不多了。”余秀华说,兔子死了多少只她数的出来,但是媒体来了多少家她却记不清了。到底是因为外来人群的侵入“带来了病菌”,还是因为“喂多了撑死的”,余秀华说,兔子死的时候肚子是胀的,应该和记者无关。
对于余秀华,网上已经开始有些质疑的声音。一些人认为她的诗歌涉嫌抄袭,还有一些人认为她的诗歌水平并不高,甚至还有人贴出一些私人往事。对此,余秀华回答的跟干脆,“说抄袭的其实只是名字像而已,内容并不像,而对于往事她则不愿回应。
对于成名,余秀华显得很淡定,甚至直言相信这股热潮会很快过去。“我是年纪大的女人,对什么都看得比较平淡,虽然我很高兴,但是我心里还是很平静的,没有什么变化。”余秀华说,“对不起大家,我觉得我应该欣喜若狂的,但是没有。我一直很平静,到今天来这儿,我还是很平静,对不起大家这么多的关注和关心。”
幕后故事
寻找余秀华的9小时
一月中旬的一天晚上,正在西安出差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大众馆主编杨晓燕习惯性地刷新微信朋友圈,发现被一条名为《余秀华: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文章刷了屏。她点开这条作者为“沈睿”的文章,彼时,文章的浏览量已经达到了微信的上限100000+。读完文章中余秀华的几首诗作,杨晓燕非常激动,她用“深夜里发着光的眼神”去到处寻找文章的作者、旅美女学者沈睿。
杨晓燕找到沈睿的博客时已经是夜里11点,然而身在大洋彼岸的沈睿回复她,自己写作这篇文章只是出于对余秀华作品的喜爱,并不是认识余秀华本人,也无法联系到她。杨晓燕继续多方打探,向《诗刊》的朋友求助。凌晨2点,杨晓燕被拉进一个诗人们的QQ群,早晨六点,杨晓燕醒来,发现大家帮她找到了余秀华的电话。早晨8点,杨晓燕联系上了余秀华。同时,杨晓燕给出版社总编辑刘瑞琳转发了这条微信,刘瑞琳劝她“要冷静”,看过了余秀华的诗后,杨晓燕得到了老总的支持“好诗,去做吧。”
在这条微信被疯传的第三天,杨晓燕就拿到了余秀华的诗稿,一切加急,从编辑、选诗到排版设计。整个出版社的编辑陪她连夜加班,从确定选题到下印场,只用了9天。此前,杨晓燕编辑的最著名作品、去年获得《经济观察报》好书榜第一名的《讲谈社:中国的历史》,从选题到出版用了5年时间。“我本来以为有很长时间慢慢做这件事,但我突然发现2月1号图书的物流就全国停止发货了,那就要到年后才能出版了,印厂起码要给10天时间印刷,不然根本印不出来。”杨晓燕被逼的不停打加急报告。
杨晓燕给了余秀华和所有一线作者一样的出版社最高10%的版税率,首印数字杨晓燕称是“商业秘密”但几倍于十万的印数,按这本书的29元定价计算,单这一本书就能给余秀华带来超过100万的收入。1月17日,大批记者到余秀华家中采访,1月22日,余秀华的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在各大图书电商网站预售。杨晓燕给余秀华订了1月30号飞北京的机票,1月31日,她的第一批新书出现在大家面前。
“诗是从她自己选的300首最喜欢的诗,由几位很专业的《诗刊》的编辑和诗人做了好几轮遴选,出版社几位很强有力的编辑和密集的三审三校,今天当当网的货已经开始发向库房,到星期一,所有的书会全部发出去。”杨晓燕说,诗集中收录了一百四十多首诗,但是考虑到出版原因,并没有收录那首最为知名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于此同时,余秀华的另一本诗集《摇摇晃晃的人间》将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本诗集从11月就开始筹备,也就是余秀华出名之前。和广西师大理想国一样,湖南文艺出版社也给了余秀华10%的最高版税,首印至少10万册,紧跟着在2月初与读者见面。
余秀华的伯乐
余秀华拿到自己首部诗集的时候,最想送给的人,也最想感谢的人,是发现她的人——《诗刊》编辑刘年,一位一直在“像地质工作者寻找矿石那样寻找好诗歌”的编辑。
“有一天我在博客上找诗歌,那时候是中午,我非常疲惫,找到一个博客,有一篇评论引起我的注意,提到了一个名字叫余秀华。”这引起了刘年的好奇,她的诗歌难道真的像评论写得这么好吗?刘年搜索到余秀华的博客,读了几首诗,“就像被打了一剂强心针一样,睡意全无”。刘年开始给余秀华发纸条,告诉她自己是诗刊的编辑,想认识她,但是余秀华当时不在线,一直没有回,刘年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从她博客里选诗,选了很大一组诗,着手编辑。
当天下午刘年工作到六点多才下班,第二天向《诗刊》二审主任推荐,主任很快报到了三审,三审也很快通过了,是刘年工作当中通过最快的一次诗歌。余秀华的几首诗登在了2014年第9期双子星座的下半月刊。
“她的诗歌,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 ,辨识度相当大。”刘年形容,余秀华就像一个杀人犯,放到一群大家闺秀里特别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脂抹粉,洒着香水,闻不出一点汗味儿,但是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里行间还有明显的血污。“这种东西是我一直想看但是没看到的东西。”刘年说,“所以我当时看到她的诗歌非常激动,我觉得她的诗歌是从内心里出来的,然后能走到我的内心中去,正好符合我的审美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