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秀华火了,这与诗歌的境界大相径庭。
诗是心声,是需要静静欣赏的灵魂的吟唱和舞动。
然而现实却是:叫好的称其“励志”,不屑的认为无非“把苦难煲成鸡汤”。
总之,一片喧嚣。
余诗之所以震撼人心,是普通人用普通的语言表达了我们心底最普通的追求和理想。
“好好过日子,好好写诗歌”.
网络急急忙忙推出一个现成的“用语”“秀华体”,甚至来不及闹清楚它有何特点就大用特用。
也凑个热闹,推荐作者原创句式:好好过日子,好好xxx。
学过两门外语,“过日子”始终没找到相应的译法,因为这个词组文化的含义大于语言含义,换个说法就是没法全须全尾地和其他语种译来译去。
“过日子”是“农耕文化”最直接的表达,千百年的农业最终形成了“过日子”的集体潜意识或曰“心理基因”。
我们民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支撑其实就是好好过日子,好好做一件或几件看似与过日子无关实际上却密不可分的事情。
余秀华及其作品之所以能用“伟大”来形容,就是诗意地揭示了我们民族繁衍生息的奥秘。不打仗、不折腾,认认真真做几件事——这就是中庸之道——东方智慧的核心。
余秀华火了,众人一拥而上地折腾开了,这场狂欢如果持续下去,我们会看到:诗意、理想、智慧等一切些美好而脆弱的文明之花再一次枯萎。
春种秋收需要的是耕作而非折腾。
人人好好过日子,好好做点事,而不是去“作(zuo)”,便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而拥有诗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