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别让《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睡了诗歌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诗生活
得承认这几天被各种掰扯折磨坏了,以至产生掰扯的冲动。特别还有来自非诗歌圈子朋友的关心和求证,所以此篇是个人这两天基本观点的整理,算是写给朋友和自己的澄清。)
又一个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只不过这一次是,诗歌。
可是,别告诉我这只是个身残志坚的励志故事。
一边是欣喜若狂的伯乐,一边是闻风而上的媒体,直到那一篇《1月17日,余秀华家的喧哗与骚动》,媒体、地方官、村民、家人…,女主角内心其实小小地“很烦内”……,又一次上演了已经在不同行业不同人身上上演了不知多少遍的中国式“粗名”……终于抵达“荒诞”。
不知道为什么,想起《一步之遥》里马走日项飞田一起在舞台上吹大泡泡的画面,台下是乌央乌央兴奋滴人群。
余秀华的走红,很符合今天的文化症候。
你以为你是谁?小众贝比?无所不在的大众眼里,谁都在劫难逃——这句给中国诗歌。
今天的文化症候其实简单,所以典型。
以下的说法有点残忍,所以提前摘清:只针对现象,不针对诗歌和诗人本人。
景观文化浸淫诗歌
一个脑部后天疾病行动上有障碍的女子,一边诉说着在田埂上又摔了一跤,诉说着被“他”揪着头发往墙上磕而竟无痛感,一边发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没有什么不同”的女性自觉和刚烈,这得是怎样的奇观?这得带来多少联想;这得有多激发看官们的想象力呢。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以今天的诗歌语言发展,余秀华不说其他诗人也可能会说(我现在就能想到的至少三五个诗人,有男也有女)。或者其他人已经在自己的诗歌里表达了(总感觉似曾相识——后来证明真的有过),当然生活和创作都不能假设,事实上不管换做是谁,即使说出来写出来也未必会有这样的效果。我们假设是一贯标题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老C说的——极可能换来几句圈内外笑骂“色狼”;咱们再假设是某位颇具吉卜赛情怀和风范的女诗人H说的——很可能还会招来各种臆测和流言。
从这一点上看,诗人余秀华和她这句诗歌带来的视觉效果具有唯一性。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典型的网络生活语,根据诗人自述,也的确来自网络交流的交锋。这样看,网民的G点也是该当。而恰恰是这样一定程度边缘身份的说出,才在说出后还会赢得许多叫好和宽容。同时也恰是因为身体外在使诗句凸显的奇观感,才带来了这样一轮接近狂欢的网络反应。
那些猛夸这句好诗的人,别否认你内心深处的隐喻和对应。
引绕几句:在所谓景观社会理论的映照下,今天的受众“追求奇异的感受,见证视觉的奇观,流连于浪漫而传奇的爱情或者醉心于充满智慧的生命意义的感悟……”,这就是为什么一部电影还没怎么着呢,前前后后段子横飞;这也是为什么诗人对日常的一次精神逃离和可想象的艰难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围观甚至窥视。
看看那些网站标题吧:
脑瘫女诗人写《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走红
脑瘫农村女诗人爆红: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脑瘫诗人余秀华,穿过中国去睡你。
……
“草根文化”消费诗歌
自媒体时代,结构化的网络平台,强势的文化控制力,打造和放大个体的生命经验,并最终用来对接人们普适性的情感和无意识。你有没有隐约的“经济生活的脆弱、社会生存的无助、自我定位的弱势”等等诸感?咱就有草根文化草根艺术的对应。从“最强大脑”到“灰姑娘”,电视里一天到晚玩的就是这个。
谁让你身体健康、还不是个女农民?于大众,你诗写得再好也缺少评判的意义,因为少了那几分很重要的消费的价值。农民、脑瘫、女性、睡文化……一下子遮蔽了多少真实和本意。
甚至评论者们在高举余秀华诗歌旗帜的同时还不忘贬损一下女白领们的写作。似乎她们对高跟鞋和美的追求都成了原罪,似乎一个人的不幸容不得更多人平凡的幸福,又似乎她们拥有的一切都只是幸运而无视其中的奋争、努力、责任、艰辛……,似乎只有一种血泪才是血泪,只有一种真实才是真实。
有消费就有消费时尚和对时尚的盲从。
这已经不是一首诗究竟好不好和好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了。
网民当然只为谁睡谁和怎么睡欢呼,诗人们也当然有权利表达不高兴。
从审美到审丑,只恨疲劳得还不够。
什么时候能真的只把目光投向文本本身呢?
不因为一个人长得丑忽视了她的诗歌,同样不能因为一个人的外在美而否认怀疑她的诗歌。
那么,余秀华的诗到底好不好?有多好?
真诚地回答美眉:前几天读的。今天的新诗,大体是这个样子的,表达的方式、情感、语境,使用的意象…当然多少也都有诗人自身气质的参与。从这首诗看,并沒有一些人传颂的那么出脱不同。不过因为作者身体物象的特殊,更引人心惊注目到其中彰示的可贵的生命力。
之后,一直到今天,陆陆续续收到各类关于这首诗的推介转发,“真实、直接、语言的突破”“读来有北岛感”……
兼有求证:她的诗到底好不好?
对于后者,尽力认真客观回答:这首诗写得感情饱满,没大毛病,但真的更像个行活。浮在那里。
所以,它没有打动我。对面都是做电影的,所以干脆电影来比方:和电影一样,从审美收获上(不止于娱乐),我看《一步之遥》(2D)和《智取》的感觉差别不大,反而《一步之遥》还要多几个深印象的桥段。因其虽然定位有问题,但有些画面确实还是对我个人有触动。《智》,就是一个票房成功的行活,没毛病的成功的商业电影。但问题也在于没毛病。
行活和艺术品还是有一点区别的,按照行活的专业路数,你可以一路各种复制下去。
何况大众喜欢行活,因为在表达和接受上有契合原理。
“读来有北岛感”……
北岛在语言上有开创性,而且有着决然不一样宽度的世界观。《穿》这首诗的写作属于比较取巧的,这样水平和写作的人今天诗歌圈不乏,比这水平高的也不少有。事实是大家现在多在求语言探索和陌生感,有点避免这样写。“写一首漂亮的诗不难”。但一不小心写成汪国真是倒退和有些难堪的。她另外的一些诗倒是非常不错,来源于个人独特的感受和神性表达。
“内么,在诗歌圈子里,好诗坏诗有标准码?比如电影,有好的商业片和烂的商业片。”
这个……可以这样说么,诗歌不像电影,它不需要票房,电影本身就是消费的艺术,诗歌长期不招人待见,也长期与大众的消费无关,从这个事实看,诗歌牛啊,可以忽略大众标准的叫好。所以,如果您多年来根本无暇顾及新诗甚至嗤之以鼻、诉诸冷宫,那么切忌看到一首就猛抱住喊宝贝惊为天人,以免有起哄之嫌。深宫院里,谁知美人几何?
余秀华是令人“惊艳”和“目瞪口呆”的天才诗人吗?
——引自媒体和几个评论人所说。
所有真正的诗人都是天才诗人,他们凭籍天生对一些事物的敏感和对语言的敏感,内心被诗意折磨和充满,即使不写诗,也需要有其他的方式让心里的诗意流动起来、活下去。
1、余秀华高中毕业,对于一个诗人,这个教育够了。书读多了,对想书写本真的诗人,未必是好事,他反而要努力剔除很多生命本质之外的东西;
2、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没有经过所谓的“专业的诗歌训练”(真的有这种东东吗?);如果一定要说专业,一个写了16年(还有一个说法是09年开始,后来本人又纠正是98年开始)诗歌的诗人,可以算专业了:))
3、余秀华是省象棋队选手,伯乐刘老师说她智力没问题,应该说智商很高,写诗绰绰有余,她要克服的是身体不平衡带来的写字的困难,来自外部的。
4、因为身体,她的生活相对简单,时间相对自由充裕,少了钢筋水泥文化的冲击,诗歌与自然的神秘链接,村庄与生活的链接,农业文明与诗歌渊源的紧密……这些反而成为优势。
所以可以期待,期待她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余秀华的诗歌好不好,在媒介信息流传的诗歌中,我没有看到那种惊心的好。倒是今天在诗人的博客上匆匆翻阅,看到了一颗灵动的诗心。你会体会到她涌动的女性意识和自觉,会发现她和今天的网络联络紧密,很多生活来于互联网,包括一些情感体验。如果真的有读者关心她的诗歌,不妨请绕开媒体的故意。
她的倔强、挣扎和内心情感,让人不禁想起那部李沧东的电影《绿洲》,虽然偶尔也翻到“千里送YIN毛,礼轻人意重”这样令人诧然跳出的句子,但总体来看,她显然活得更自信、努力、舒展、有生命冲动。这是一个诗人难得的状态。
话说回来,我们都太认真了。这样认真为诗歌辩护。你以为媒体刷屏了几个那样刺眼的大标题,就真的有大众开始关注诗歌了吗?这种关注有多少是真正给予诗歌的?对于消费意义几乎全无的诗歌,又有什么理由和必要去奢求关注?
霾天慎行,各自安好,大众还是大众,小众还是小众,没有谁能真的穿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