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余秀华“咆哮”:太烦!不想再出诗集了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转载]余秀华“咆哮”:太烦!不想再出诗集了 [转载]余秀华“咆哮”:太烦!不想再出诗集了](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人物素描
余秀华
女,1976年生,湖北钟祥石牌镇横店村人,网络诗人。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品被《诗刊》微信号发布后,余秀华的诗被热烈转发,人们惊艳于余秀华的天才和诗歌的质朴滚烫、直击人心。2015年1月,余秀华的两本书开售。
人物语录
“因为要面对怎样活着,怎样保证这具躯体在尘世里往下走下去,这是诗歌无力说出的部分,真实,容不得半点虚妄。而我却喜欢虚妄,仿佛饮鸩止渴,总想干一点不合实际的事情麻醉自己。”
——余秀华在博客里写道出书之快出版商聚集跪求版权
“这速度,太让人震惊了!”上海某民营出版公司老总陈先生感慨:“看到封面不断出来,崩溃。因为我刚刚费劲打听到余秀华的联系方式,都还没来得及拨出去,结果人家居然连封面都出来了。”
而此前一周,聚集在余秀华湖北家中希望能争取到版权的出版商,多达数十家。场面几乎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有出版社编辑一进门就对她说:“姐,我们老板说了,今天我就是给你跪下也要把你签下来!”也有出版社投其所好,特地为她带去雷平阳的诗集(因为雷平阳是余秀华最喜爱的诗人),想以此打动余秀华来拿下诗集出版权。
这样的盛况距离余秀华走红仅仅10天。
走红之慢她在田间行走了近40年
1月13日,美国俄勒冈大学比较文学博士沈睿发表了一篇博文《农村女诗人余秀华是中国的艾米丽·狄金森》,激起诗人圈的口水战,同时余秀华的那首赤裸裸且颇具争议的《我穿过大半中国去睡你》,开始刷爆微博、微信。
一夜之间,这个宅居在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的39岁普通农妇,成为中国最知名的诗人。有人将她追捧为“中国的狄金森”。
因为出生时脑缺氧造成脑瘫,余秀华没法干农活,开个小卖部也时常出错。但疾病并没有对她的智商造成损害,余秀华喜欢象棋,还是湖北省象棋队队员。但她最爱的,还是写诗。1998年,余秀华写下了第一首诗《印痕》,16年间至少已写了2000多首诗。她的诗歌主题多关于爱情、亲情、生活感悟,以及她的残疾和无法摆脱的封闭村子。
余秀华生平最渴望“走出去”。而她自己也没有想到,除了人间的马路,还有网络的路。
2014年《诗刊》第九期下半月刊在“双子星座”栏目重点推荐了余秀华的诗,编辑刘年头条推荐。“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
两个月后,诗刊社微信公众号发表了“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就是这篇文章,开始引起网友关注,直至沈睿发表博文,余秀华终于从诗人圈走向了大众。
■余秀华回应
太烦!不想再出诗集了
23日傍晚,记者拨通了余秀华的手机。她正准备吃晚饭,但屋里依然有媒体记者在。
余秀华证实了同时有两家出版社买下自己诗歌版权的事情,她反问:“不好吗?就想着让更多的人读到我的诗歌。”不过,对于同一首诗歌不能卖给两家的情况,她说并不知道,“编辑和我说过了,我会分一分的,不让它们重合。”
记者:你以前有想过出书吗?
余秀华:从来没有啊。
记者:看到姚晨、廖伟棠等好多名人都转了你的新书发布微博。
余秀华:啊,不知道!那个姚晨都看我的诗?好吧,高兴得很。在电视上老看到她的,《武林外传》是不是她演的?
记者:出诗集签合同的事情都是你自己搞定的吗,出版社也是自己选的?
记者:你有2000多首诗歌,现在两家加起来只挑走了300多首诗歌出版,未来你还会继续出诗集吗?
余秀华:不签了,我才不要出,好烦!这事简直太烦了!
据《都市快报》报道
解构
她的诗歌世界:
她的花朵她的爱
截至2015年1月21日22时,余秀华博客的访问量超过85.9万。在她成为一个公共话题之前,这里是一片不大引人注目的“自留地”,如今,在媒体和网民“狂欢”的过程中,几乎每一秒钟,都有人前来探访。
在博客这块田地,余秀华勤奋笔耕,从2014年至今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中,仅从贴出的诗歌来看(随笔或小说暂且不算),字数就有4.1万之多。这些诗歌中,“爱”、“花”、“疼痛”、“肉体”等词语,尤其是前二者,反复出现,“泄露”诗人的精神密码。
余秀华饱满的创作热情、自觉的诗歌追求,甚至给人这样一种感受——她已用心灵生活替代现实生活。(吴亚顺)
感情生活
爱情:在丈夫以外的世界
爱情是余秀华诗歌里时常出现的主题,炽烈又充满痛感。而丈夫被她形容为“青春给予她的一段罪恶”。她偶尔会在诗歌里表达与一个不爱的男人生活在一起的孤独感,而大多数时候她所写的情诗,与这个男人毫无瓜葛。“我们是谁欠了谁,要用最牢靠的关系来一生为敌?”她在博客中写道。
丈夫尹世平在余秀华的诗歌舞台上就像一个丑角,扮演着毁掉了那个女人青春的角色。丈夫大她12岁,在北京做建筑工。在村里人看来,两人和村里其他的夫妻也没有什么差别。村里青壮年夫妻大多分居两地,一个在城里打工,一个留守在村里照顾老小,日子都是一样的庸常,“谁讲什么爱情,过日子呗!”“有个屁爱情!现在我就盼着他快点滚,他盼着我快点死掉。”说起丈夫,余秀华时常蹦几句脏话。她说得坦诚,几位记者尴尬地笑。
她说自己在结婚后学会了骂人。
出现在记者眼前的尹世平沉默寡言,额头上的皱纹格外的深。几天前,他读到了当地媒体的一篇报道,刊登了余秀华写“丈夫出轨”的诗。那一天,他喝得烂醉,拒绝和记者交流。
“爱情不过是冰凉的火焰/照亮一个人深处的疤痕后/兀自熄灭。”
她说,那些诗中饱满炽烈的感情不在生活里,但它们不是假的,爱情大多时候存在于她的幻想中。有的爱情虽然没有实质的发生,“但在心里啊,却经历过一整个过程。”
诗友小西说,“就像她诗里写的那样,余秀华一直渴望浪漫的爱情。”
她曾爱上过现已死去的一位文友,那时候天不怕地不怕地跑老远去找他。文友早先同意了的,等她到了又避而不见。“谁让我是残疾?谁让我不漂亮呢?”余秀华黯然神伤。可这件事成了圈子里一些人的笑柄。余秀华都忍受了下来。(伍勤)
来源: 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