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今天的朋友圈或微信公众号,总有诗歌的影子

(2015-01-26 11:30:10)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诗歌,我们需要私密才会通过手机去读你

当余秀华的诗歌在朋友圈刷屏时,诗歌在新媒体走红的现象已不可忽视

 
每天晚上入睡前,刷朋友圈或者查阅各类微信公众号,总有诗歌的影子,与诗歌相遇的机会。进入微信时代以来,诗歌越来越火。没有人会想到,一位叫余秀华的脑瘫诗人在这个火堆里又添了一把柴,因为《诗刊》微信公众号的推荐,“读首诗再睡觉”的推进,她的诗歌忽然在自媒体上走红,并迅速延伸到了公共媒体,一夜之间,网上出现了铺天盖地的诗歌爱好者。

“如果人们愿意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读一首诗,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在人们的日常阅读时间持续减少的背景下,通过手机读诗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思考。

 移动终端的普及让阅读无处不在,使诗歌的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效率提升。自媒体等媒介形态的变化也让诗人个体的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成都商报记者了解到,国内很多文学刊物目前的订阅量不到一万册,他们发出同样的内容在移动终端的阅读量可以达到几十万次,多则上百万次。而一些成都的诗歌公众号的订阅数也突破百万,圈内也会开展各种线上的活动,比如用微信发声,每天晚上为网友读诗等。

  没有人想到,在经过了多年的沉寂与边缘化之后,诗歌,会以这样的形态,再一次获得关注。

 

 事件回顾:

 

  余秀华的诗在微信上引起“大火”

  余秀华的火热已经无需言表,她当初是如何刷爆朋友圈的?记者注意到,余秀华的诗歌之前在《诗刊》发表时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2014年9月,《诗刊》下半月刊“双子星座”栏目重点推出余秀华组诗《在打谷场上赶鸡》及随笔《摇摇晃晃的人间》,但没有热议产生,尤其是没有名人介入热议,直到沈浩波、沈睿、臧棣陆续说话,才迅速形成了一个事件。

  随后,以“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为题的微信文章发布在诗刊社官方微信平台上,短短几天,阅读量达到5万次。在平台发布的原创诗歌中拔得头筹,热度堪称前所未有。11月23日,著名微信平台“读首诗再睡觉”推送余秀华诗歌《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阅读量达10万次。此后,陆续有媒体关注到了这一现象,只要微信公众号跟进发布余秀华的诗歌,阅读量便可轻松破5万次。

  

传统诗刊应变

 

  《星星》诗刊加速公众号推进

  智能手机、微信朋友圈改变着读者的阅读习惯,也让小众的诗歌,越来越大众化。

  昨日,《星星》诗刊主编梁平透露,他们已经有专门的团队在打造公众账号,目前筹备工作已经完成,他说推出公众账号的念头并非因余秀华在微信中刷屏这一个现象才有,他们很重视这个平台,很早以前就已经出了方案。只是这个现象是让他们加快了步伐,因为很多优秀的作品已经迫不及待要登上刷屏的榜单。他们也将打造一个全国诗歌界的“旗舰店”。

  梁平说,诗歌以逐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虽然《星星》诗刊的订阅情况在近些年没有很大的变化,但就成都来说,有越来越多的人读诗,那些平日就写诗,平日就有订阅星星诗刊的读诗人又有了移动终端,有了更多的渠道,而不读诗歌的人,也通过移动终端,开始关注,移动终端的出现,缩短了诗歌与大众的距离。

  当下的纯文学期刊的订阅量一般是多少,梁平说很大一批诗刊每期发行量为一两千册,这在当前环境下都属于极为难得的,而好一点的也有订阅量上万册的诗刊,但是微信的传播,让诗歌的境况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成都商报记者 陈谋

  

诗歌为什么会在新媒体走红

 

  让余秀华诗歌火起来的微信公众号名叫“读首诗再睡觉”,范致行是“读首诗再睡觉”的创始人,他这么介绍自己的团队:它是当下最火热最温情的文艺自媒体,是一个时尚动感小清新又高端大气国际化的诗歌传播团体。

  这个文艺自媒体的兴起其实与微信在中国拥有数以亿计的用户息息相关。成舸是一位在湖南工作的诗歌爱好者,平日生活里极少找到志同道合者,关注了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之后,他不再觉得寂寞。“移动互联网把散落各地的诗歌爱好者的卧室连接了起来。”他说。“无论身在何方,只要关注了这个号,我们每天都可以在睡前的枕边听诗歌。诗歌本身就是非常私人的爱好,而手机也是私密的物品,微信可以传播声音使得诗歌需要朗诵的要求得到满足。在每晚夜深人静的时候,两种神奇的结合极易触动心灵。”成舸表示。

  除了传播诗歌,鼓励诗歌创作也是“读首诗再睡觉”的重要自我定位。“读首诗再睡觉”的编辑之一“胡不饭我”在诗评中写道:“我一直在此推荐年轻诗人的汉语作品,我相信,读到这些并不遥远的母语诗歌,更容易让人们接受这个道理:所谓好诗,就是把生活中陈醇或微隐的意境,说成一连串漂亮句子。” 新华网

  

歌在新媒体走红 诗人怎么看

  

诗人刘翔:我没有觉得热火朝天,微博、微信这样的形式,催发了类诗歌的繁荣,真正的诗歌创作仍然按照固有的规律生成。类诗歌相对于一般的文章更凝练一些,但真正的诗歌写作按狭义的说法是先锋性的诗歌写作,仍然是极少数人的事业……个人感受,从上世纪80年代从事现代诗创作的,并没有大起大落,热闹的大都是类诗歌的创作,从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真正站得住的诗歌还很少。

  青年诗人流马:如果人们愿意在碎片化的时间里读一首诗,是再好不过的事情。在人们的日常阅读时间持续减少的背景下,这未尝不是一种积极的思考。

  青年诗人厄土:移动终端的普及让阅读无处不在,使诗歌的传播成本降低、传播效率提升。自媒体等媒介形态的变化也让诗人个体的力量得到最大程度的释放。

  诗人蔡天新:反弹了吗?可能只是反弹的迹象。那是由于经济的发展和人们之间的内心交流逐渐减少的缘故吧,相信诗歌必定会回到人们的视野和生活中,中国毕竟是个具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度。据《青年时报》

 

2015年1月26日     成都商报电子版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