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感觉(余秀华)跟海子的诗很像啊

(2015-01-24 15:33:21)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原标题:诗人余秀华到底为什么会被热议

    潇湘晨报[天下评谈]评论员周东飞

余秀华,1976年生于湖北钟祥市石牌镇横店村。因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性瘫痪。读到高二的她一直赋闲在家,前后写了16年的诗歌,直到2014年9月《诗刊》下半月刊“双子星座”栏目重点推出其组诗《在打谷场上赶鸡》及随笔《摇摇晃晃的人间》。有人称,“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也有人将其定位为中国的艾米莉·狄金森。随后,因为《诗刊》微信公众号的推荐,她的诗在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媒体上爆红。

余秀华的那首传播甚广的《穿过大半个中国》是好诗吗?作家叶倾城在《京华时报》上评论道,因为我知道是一个脑瘫女子的作品,我猜想这是她也许到目前为止从未曾实现的绮念。“你”,也许只是网络上潦乱的几个名字、瞬息即灭的一封邮件,立刻,沉甸甸的生之分量压过来,让夸奖与批评都显得那么荒谬可笑。看来,这位作家吝啬着她的夸赞,正如她的吝啬一样,她的鼓励却来得相当奢侈:有没有灵魂都不要紧,会不会被读到其实也不打紧,只要把郁结的力量发射出来,每个人都会是一个不再沉默的火山。

相反,评论者舒天烈却将余秀华称为同质时代的“异质之人”。他认为余秀华之所以被关注、被追捧,正是因为这样的奇能异士,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难以寻觅了。全民娱乐抹平了个人的兴趣,快速消费让功利取代了痴迷,生存压力更无法承载起无所事事的闲适人生。余秀华的诗艺究竟如何,可以交给专业人士去评判。但这位女诗人,却以自己的“异质性”,给出了这样一个范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还有着不同的活法。即便是在再普通不过的小院子里,也还能找到不同寻常之人、遇到不同寻常之事。在扁平化的时代里,她提供的与其说是诗歌,是真挚带来的感动,不如说是一种深度,是关于生命仍然存在无限可能性的惊奇。

余秀华到底为什么会被热议?刘海明的答案是,她能够让人想起整个文坛。他的文章说,我们的文坛的核心不是自由精神在统治着,而是利益成为了文坛的逻辑,作品商业化成了文坛的主打科目。这样的文坛,产量不是问题,册封的封号也蛮吓人,可惜却多呈豆腐状,难以提得起来。余秀华受热议,无形中让不少人感慨“虽然我不懂诗,但是感觉字里行间很有冲击力”,“感觉跟海子的诗很像啊,文字很干净,感情有冲击力”。进而,人们发出了“让诗歌回到诗歌,文学归于文学”的呐喊,并伤感“可现在文学好多都被商业利益所侵蚀”。对文坛不景气的郁闷,想必才是余秀华被热议的真正动力。

持相近观点的还有严辉文,他认为“秀华体”最直接的效应是让人们反思诗坛现状。诗人们的苦闷似乎在于,诗与社会的不兼容,诗与市场的背反。好像我们的时代不需要诗歌,所谓“诗意地栖居”,不仅是毫无用处的饶舌,而且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妨碍人生的。许多诗人从此容易迷失自己,也迷失了诗性的语言。或许另有一些有天赋的诗人,对世俗生活采取一种远距离和敌视性的态度。更多的诗人整天总是愤愤不平的。他们愤愤不平于拙劣的诗歌充斥坊间,愤愤不平于平庸得简直不能叫诗的玩意占据各种版面,愤愤不平于各类奖项被人掌控和霸占,愤愤不平于自己的作品无处发表无人能识,更谈不上叫好又叫座。严辉文总结说,相反,余秀华的诗显示着“好作品主义”独一无二的市场奇观。

基于对余秀华诗歌现象的乐观,《北京文学》副主编师力斌在《环球时报》宣布诗歌在新媒体时代获得了重生。他说,人们忽略了新媒体时代,诗歌已成为最便宜的文化消费,诗歌是一所距离最近的教堂。随着中国的历史转型,中国人的精神危机日益暴露,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现象是去教堂、做教徒。余秀华没有去信教,她选择写诗。诗歌实际上扮演了她的教堂。在一个经济主导、利益困扰的时代,关注一点诗歌,阅读一点诗歌,或许可以更真切地理解这个时代的偏见,或许可以带来意料之外的心灵收获。

有媒体已经在探讨余秀华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可能性,《光明日报》也在论证走红的余秀华能否让诗歌火起来。评论者周俊生对此持否定态度,他认为,说余秀华的诗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准,那是言过其实的。余秀华忽然走红,部分缘自她的诗,部分也缘自媒体贴在她身上的身份标签。在社会平稳运行的当下,诗歌作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产品,与人们世俗的追求并不很合拍,成为少数人仰望星空的产品。由媒体制造的这一场诗的泡沫,让我们认识了一位诗人,但其并不能唤起人们对诗歌的热情。真正的诗人,都只能在安静的一隅从事艺术的追求,这种浮华的炒作给他们带来的,至多是一帘幽梦。

 本文来源:潇湘晨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