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评论:走近小小说的杨晓敏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走近小小说的杨晓敏
文/田洪波
《杨晓敏与小小说时代》是一本很厚重的书。
说其厚重,不是单指300多页的页码,而是内容,它写了一个人和小小说近30年的发展历程。这也是《杨晓敏与小小说时代》的最大看点。一个人和一种方兴未艾的文体牵扯在一起?为什么?假设你不是很了解小小说,读后你会感到惊讶。你会欣喜看到继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明清小说之后,能与之并驾齐驱、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小小说这种新时代的文体,走过了一段怎样艰难求索、进而篷勃发展、星火燎原的过程,了解一位从西藏雪域高原服役14年走下来的军人,近30年间殚精竭虑,舍已忘我,站在体现民族文化与民间立场的精神坐标上,梳理、整合、构筑着新兴文体小小说大厦,以特有的气盖山河、统揽古今的风范,带领团队铸就中国小小说事业辉煌的超凡历程。
论述中国小小说,杨晓敏是萦绕不去的一个名字。国内文学界早已形成这样的共识。他与人合作主编有《中国当代小小说大系》、《中国小小说典藏品》等丛书百余种,计460卷之多的小小说书籍。不仅编刊《百花园》、《小小说选刊》等,其所著的《冬季》、《我的喜马拉雅》更是在读者中产生深远影响。一书在手,从中可以慨叹他人生辽阔的卓然。
全书共分六个章节,分别从民族文化精神坐标、文化自觉、文化永恒、小小说精神长旅、营造绿地事业、进入历史等方面,概述杨晓敏心血构筑的小小说江山,是怎样的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般画卷,都有哪些人、哪些事在这幅画卷中呈现出它特有的神采,给予小小说鲜活饱满的精神滋养和映衬,以及一种文化理想的高度和民族文化站位。既是描述勾勒小小说近30年发展脉络,也从侧面彰显记述了杨晓敏为实现他的文化理想,找到他的“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的理论契合点所赋予的激情贯通、人格魅力的无穷和无尽。读着,不仅仅会掌握小小说历史的时代显影,更会在字里行间听到“平民艺术”的执着歌唱,进而对杨晓敏产生由衷的敬意。
杨晓敏被很多人称为老师,作为他一手培养的作者,我当然也不例外。但说实话,更多的时候,我更愿意称他为杨总。这里面包含着崇高的敬意。他是河南郑州《小小说选刊》等三刊总编,他的办刊理念,他的“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的理论,他主编的各类书籍,他为百余位小小说作家精心撰写的评论,他打造文化产业的雄心壮志和气魄,以及对未来小小说事业发展的理想构筑,为小小说文体进入鲁迅文学奖评选的奔走与疾呼,为小小说事业发展统揽全局的视野和才干,不能不让我由生敬意。相应地,他在我眼里就是一个神奇的人。通过几次笔会活动和稿件往来,以及倾心交谈,对他为小小说不知疲倦的文化行走,能力与责任的投放、担当所彰显出的内心热爱、眷恋和感情纠结更加钦佩。因此,捧读这本书时像读一位老朋友,感觉亲切又自然。
这本书的作者赵富海先生,早前并不熟知。通过这本书知道他长期从事中原文化研究,善于注目中原当下人文文化的流脉。他这本书的展开方式是宏观的,与杨晓敏的大气一脉相通。他从小小说文体的古老渊源讲起,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论点和论据相互映衬、观照,既不是板着面孔,一味照搬记录,而是更多时候将自己体现为一个倾听者,甚至见证人,将感悟的心情、体验的思绪、文学现象的境遇和碰撞所产生的理论解读,作了比较到位的揭示和阐释。杨晓敏是解读不完的,他太丰厚了,由此也可见证赵富海先生花费多少心血,才能不留遗憾地将杨晓敏、将小小说说个清楚,道个明白。前不久在湖南见到赵富海先生,才知他已是70多岁的高龄,小小说、杨晓敏有着什么样的魅力,才能让一位老人这样动容的去记述,由此可见一斑。
静夜里读老人的文字,感悟中更多的是感动。忽然就想到了,杨晓敏在他的人生长河中,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甚至克服天气炎热诸多困难,为130多位小小说作家撰写的评论。正如赵富海先生所言:“杨晓敏和他的团队,着眼于小小说事业的长远规划,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投入为前提。在30年间,先后发现、培养、扶持、组织和造就了一茬又一茬的小小说代表性作家、评论家队伍……构成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不同年龄段和不同艺术追求的中国小小说作家主力阵容。”这个主力阵容助推了小小说文体的发展,呈现出来的文化意义远大于小小说文体意义。这不是随便哪个主编能做到的,它体现的是杨晓敏对这支主力阵容的自信,把推举他们的成长,放置在玉成于汝,百年树文的实现崇高文化理想的层面上。书中点到的作家名字,还有他们的感言,都作了很好的注解。
书中没有对杨晓敏的重大贡献——“小小说是平民艺术”的理论作过多阐释,而将笔调主要放在文体成长、作家特点、办刊理念、业界概述等方面。作者充分还原杨晓敏谈到王蒙、冯骥才等老一代作家身体力行于小小说的深情,记录许行的《立正》等小小说经典作品中人物自身所呈现出的文化属性的意义,重点讨论了设立小小说最高奖项——金麻雀奖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毫不掩饰地显现迄今未能有小小说获得鲁迅文学奖的遗憾、不甘和期许。作者思路清晰,抽丝剥蚕般,将历年小小说重大活动娓娓道来,重点作家和经典作品特色悉数品评。全书重点贯穿的是杨晓敏对小小说高站位的思考,是他的理念,他发展壮大文化产业的理念,他的办刊理念,优秀小小说作品评判标准的理念,培育作家、小小说长远发展的理念等等,无不闪烁智慧的火花,突出了杨晓敏强烈的小小说主体意识、大众文化质地提升的民族文化发展意识。这样的文字读起来不累,是轻松愉快的。
杨晓敏粉丝众多,我想很多人会从这本书中不仅仅看到自己的名字,还会勾起诸多值得珍惜的回忆。因为一路相伴走来,许多老作家见证了小小说的成长。他们更能理解杨晓敏。书中点到的几位老作家,几乎一生都在从事小小说写作,从无旁鹜。也因此,他们会理解杨晓敏的文化理想。在《英俊少年营造绿地的事业》一章中,赵富海先生专门提到了杨晓敏写于2012年底的随笔《小小说:纠结之情感旅程》。赵富海先生认为它是杨晓敏身许小小说事业30余年的内心写照。随笔文白相间,其情融融,谈到接力小小说、壮大小小说、发展小小说事业的历程,谈到其自身未完的夙愿:建立小小说博物馆,编撰《中国当代小小说大全》,将小小说文体由传统文学事业平台置换于现代文化产业平台。其海纳百川的胸襟彰显得淋漓尽致,读来令人动容。赵富海先生由此篇随笔引开,进一步阐述了杨晓敏的理想,概述了杨晓敏30余年一以贯之献身小小说的执著精神,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一件事的可贵境地。
当然,任何一本书都是遗憾的艺术,如果本书能在资料引用上再节制一些,所涉内容再丰满一些,可能会更好。据悉,该书在书店和网络销售火爆,期待再版时,赵富海先生能作进一步的修订和补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