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 澜:最可贵是作家的自我超越

标签:
文学 |
分类: 自由典藏 |

汪澜:最可贵是作家的自我超越
作者:文学报记者张滢莹
对上海文学界而言,2014是收获的一年。从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第十三届“五个一工程”奖,到第六届上海文学艺术奖,文学门类均取得不俗成绩。“我们觉得这真实反映了我们文学领域人才的实际状况,老、中、青作家齐发力,获奖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对文学人才的尊重,代表了上海文学创作的标杆和高地。”面对这些成绩,上海市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汪澜表示,“奖项受制于名额限制,但他们代表了上海的文学人才的总体实力,而在他们身后还站着一批非常优秀的作家、文学理论者、翻译者,构成了一个较为齐整的队伍,这是最让我们感到欣喜的。”
近年来,随着面貌丰富的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上海文学创作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景象。“有文学理想、有定力、有坚守、有坚持,这是我们作家队伍的特点。上海经济活跃,来自各方面的物质诱惑太多,如果没有足够定力,不能耐得住寂寞、清贫,不是对文学爱得很深的话,是很难坚持下去的。近些年的一些潮流写作风潮,很少能找到上海作家的身影,不浮躁、不跟风,是上海作家可贵的精神品质。”
这其中,最可贵的精神也许是作家的自我超越。“比如以王安忆为代表的作家,成名已久,但从不受限于自己,一直活跃在创作一线。她的作品《天香》涉及大量对明史的研究,细节丰富,在创作类型和题材上都对以往的作品有所超越; 而赵丽宏长期从事诗歌、散文写作,近年推出的儿童文学作品《童年河》不仅是对自我的突破,更获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叶辛从知情题材转写民工题材的《问世间情》、秦文君儿童幻想题材的《王子的长夜》等,中生代的作家到这个阶段,并没有自满自足,而是保持创造力和活跃度,对写作进行继续发掘和提升,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
在形容上海文学力量时,汪澜用了“梯队整齐”一词:“在年龄结构、梯度结构上,上海的文学力量都相对齐整,不同年龄阶段的作家之间相互激励,影响和带动了年青一代。无论从文学创作、文学评论和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老中青三代作家的身影,类型、风格多元多样。这也是在多年积累、酝酿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在人才机制上,除了专业作家、签约作家等制度和文学百校行等长期持续、正在发挥良好作用的形式以外,上海市作协近年来所做的新形式的探索也取得了不俗成绩。“以新概念作文等已经成功践行多年的方式,到 ‘黑马星期六’、‘90后创意小说战’等新形式;线下活动和云文学网、华语文学网等为作品推广、传播所提供的新条件和新平台; 选才和育才结合等方式,在培育新生写作力量上也进行了许多探索。目前已经陆续有较好的‘写作苗子’从这些方式中出现,但这是一个长期工作,急不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