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做文学的喊痛人(一)

(2014-12-17 12:38:13)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链接

[转载]做文学的喊痛人(一)

新锐聚焦主持语:本期新锐聚焦关注昭通作家吕翼的一部新著《疼痛的龙头山》。这是一部反映“鲁甸8.03”地震的儿童题材长篇小说,从地震发生到小说出版,时间不到三个月。如果仅从时间上说,它有“急就章”的意味。但是它却是作者饱含感情,以真正的文学方式介入救灾的小说作品。灾难的历史成因,灾变的现实苦难,灾后的心灵重建,是吕翼以儿童小说形式关注的具体内容。他以细节和故事,以人物和激情,喊出了地震之痛,表达了救赎之思。

 

做文学的喊痛人

——《疼痛的龙头山》笔谈

 

冉隆中(主持人、文学评论家):吕翼的儿童文学长篇小说《疼痛的龙头山》,从写作到出版,我是亲历者和见证人,也算始作俑者吧。鲁甸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我向身处震区的朋友发去平安问询,然后就想,文学可以为救灾做什么?还在我思考的时候,吕翼已经是一个行动者。就在灾后几天,他率昭通文化产业到昆明参加文博会,并在会场做起了为地震赈灾的书画义卖。他的行动如电光火石触动了我,当即我与他商量,请他以地震为题材,写一部给灾区孩子们看的儿童小说。这个想法,与作者,与出版社,与宣传部有关领导,可以说一拍即合,大家都觉得,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一定是救人,救灾,冲在最前面的,一定是子弟兵,是各级官员,是新闻媒体人。作家的参与,肯定跟有形象有深度的文学创作有关,如果文学创作还有一定时效性,则对震区灾民特别是广大学生,会有比较直接帮助。选择吕翼而不是别人,是基于几点考虑:吕翼是很成熟优秀的昭通作家之一,是对学校和灾区情况很熟悉的作家之一,是责任感很强、敢于为文学玩命的作家之一,更关键的是,在昭通作家群体中,他是对儿童文学样式有较充分准备的不多的作家。于是我们就作品书名到人物名字,从故事到作品结构,从细节到作品语言……见面谈,电话谈,邮件谈,可以说,在吕翼创作的整个过程中,我以及吴然,介入很深,尽管写作者是吕翼,但是我们把它当作自己的作品一样投入和重视,我自己前后通读过五次作品修改稿,也提供给作者许多直接进入创作的想法和意见。尽管作品最终出来后还有诸多不尽人意处,但是,我深深知道,作者是尽力了,我们也算尽力了。这部作品,为近距离快节奏反映突发灾难,为成人作家转型儿童文学创作,提供了许多新鲜经验。

 

缪开和(作家,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疼痛的龙头山》是写抗震救灾的儿童题材长篇小说,我开始比较担心,作家要在很短时间里,为灾区孩子写长篇小说,会不会过于简单粗糙。但是对吕翼以往的创作我有一些了解,知道他是一个擅长苦难叙事,小说文体意识较强的作家,他在玉溪峨山乡镇挂职期间,正好我当时也在玉溪市挂职,看过他所写长篇小说《土脉》,印象较深。现在看到吕翼玩命式写出来的《疼痛的龙头山》,我感到这确实是一部儿童小说,不仅它的主人公是两个孩子(大洋芋和小花娇),而且叙事的角度,观察生活的视角,也确实是孩子的眼光,孩子的思维,孩子的语言。作品故事并不离奇,但是却比较好看,觉得是从龙头山长出来的故事人物,是贴着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写的,作品有感情,有激情,也有理性。对灾区过去过度开发的描写,对震后生产自救的思考,作品都有比较好的表达。从这部作品也可以看出,作家确实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勇于拥抱时代,投身激流,要在艺术上敢于创新,才可能写出受到关注,得到欢迎的好作品。

 

吴然(儿童文学作家):我们一直觉得云南儿童文学需要借力成人文学作家。冉隆中和我在与晨光社策划出版“七彩云南儿童文学书系”的时候,我们就考虑动员争取成人文学作家加盟,改变创作队伍过于单一薄弱的状况,从而使云南儿童文学更加丰富丰满。昭通青年作家吕冀,写过许多有影响的作品,很有潜力,他乐意为孩子们写作。2014年“8·03”昭通鲁甸地震发生后,吕翼在第一时间就投入了抢险救灾、恢复重建的的工作,在日日夜夜危险、艰难的辛劳中,他不忘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职责和担当,白天工作,晚上几乎是在用生命写作,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以鲁甸地震为背景的长篇小说《疼痛的龙头山》。儿童文学是温暖的文学。尽管作者写了灾难和苦难,但是作品中依然浸透着温暖的情意,在沉重与疼痛中,焕发着人性中的美善辉光。可能因时间的关系,作品还缺少打磨和对儿童视角的把握而有不尽人意之处,但是作者扑下身子,贴近大地写作的姿态是值得提倡的。

 

湘女(儿童文学作家):《疼痛的龙头山》,有着非常典型的现实意义,也有着可以拓展挖掘的空间。它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感饱满、大气。这也是吕翼作品的风格与特点,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积蓄着太多激情,渴望倾诉。但作为一部儿童长篇,虽然有着极大的包容性,毕竟其篇幅的限制,还是有可能约束了作家如江河奔涌的情愫。就如一只背箩,装得太满,便难以承载。所以,要有取舍和繁简。同时,由于阅读对象的特殊性,儿童文学作品的要求也具有特殊性,主线条的设计不宜太繁,情节的衔接也要符合儿童跳跃式阅读的特性,要在有限的篇幅,尽可能多地传递作家的心声,就一定要精心设置每一个情节和场景,这会有一定难度。

吕翼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作家,他的中短篇小说在云南文学上有着独特的感觉和鲜明的特点。他对家乡深层的爱,对世界深切的悲悯情怀,都能触动我们的灵魂深处对生命,对人生的怀想。因此,《疼痛的龙头山》,让我们看到了疼痛的大山,更看到了疼痛的灵魂。

 

李丽钧(昆明儿童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疼痛的龙头山》以震动世界的8.03云南昭通鲁甸地震为背景,虚构了龙头山下的一个彝族村寨。整部作品有如一部三段式的田园交响曲:第一乐章,奏鸣曲式,和谐、明朗、纯朴、愉快。故事里的爷爷善良得没有一丝杂质,终日潜心作法只为龙头山的乡亲祈求平安;主人公大洋芋,一个10多岁的小学生,为了妈妈的不辞而别苦恼着并执着地找寻着;大洋芋的爸爸,一个彝族实心壮汉,为妻子的出走痛苦、消沉;小花娇,一个可爱的小女生,开朗大方,无拘无束,有着彝人的天赋,特别会编顺口溜;坚守理想的山村教师白洁;热心助人的金大叔;还有人们的动物伙伴浑身闪着黄金般光芒的大黄狗犸基,大公鸡棵棵……温暖的阳光,清新的空气,洁净得几近虚无的泉水,用竹箕端出来的全牛宴,煮熟了没剥皮的洋芋和苞谷,寨子里自己酿制的苦荞茶苦荞酒……美丽的彝乡充满了爱,充满了生活的喜怒哀乐。

在对多姿多彩的生活作了大量铺垫后,进入交响曲的展开部:8.03大地震给人们带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在交响曲中展开部是重头戏,在《疼痛的龙头山》里,作者对地震的描写篇幅不多却很生动。地震及救援场面的描写让展开部悲怆凄恻,整部书达到了高潮。尾声是第一乐章的再现。灾难过后,人们从废墟上站起,他们要好好地活下去。与第一乐章不同的是,再现部平静却有些悲凉。大洋芋受伤了;大洋芋的妈妈回来了;小花娇每天都守在大洋芋身边,给他讲故事,读顺口溜;大洋芋对小花娇说我当然不会再欺负你了;金大叔带着全家到县城定居故土难离又回来了;白洁老师走出了失去爱人的悲痛回到了学校;爷爷在地震中魂归天国,大黄狗犸基和大公鸡棵棵为他守着坟墓。

作品从头到尾都充满了疼痛:社会转型期人们一下子适应不了的痛,亲人之间思念的痛,环境日渐恶化的痛,地震让人们失去家园失去亲人的痛。与疼痛相伴的是贯穿全文的爱与温暖:老师对大爱的传播和坚守是温暖的,爷爷对整个寨子的关爱是温暖的,亲人间的相爱是温暖的,大灾面前人们的相扶相帮是温暖的,人与动物的相互救援是温暖的。大灾过后生活还要继续,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也还要继续。

(未完待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