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严肃文学已到了进入数字阅读主场的时候(文、盘索)

(2014-12-16 08:28:30)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严肃文学已到了进入数字阅读主场的时候(文、盘索)

    网络阅读已有十几年的发展,以智能手机为主导的数字阅读的兴起,带动了新时期以来又一轮全民阅读文学作品的风潮。近年来,经由几大数字阅读运营商推动,不仅探索出了互联网环境下内容生产、版权收授、作品发布、利益分配等行之有效的运作链条,也为数字作品付费阅读培养了可观的读者。形势喜人,然而又情势逼人,数字出版业绩的爆炸式增长,对应传统出版发行量急剧萎缩的现实,突显的不仅是传统出版的经营困境,同时也面临着话语权的挑战。《人民文学》作为国内最重要文学期刊,自创刊以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与其它兄弟期刊一道,为构建文学领域的国家话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阅读形式及传播方式发生了革命性改变,互联网已经成为争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场域,新的责任、新的挑战与机遇摆在我们面前,如何实现数字化转型,已不再是一个前瞻性的话题。故此,《人民文学》杂志社启动向数字化主场进发的步伐,以自主开发“醒客”阅读APP、打造自有数字阅读品牌为切入点,对数字出版做出战略性布局。

正如我们所见,因现有文学数字化阅读平台的“技术派”背景,致使内容生产、消费模式、趣味培养、评价体系等等,明显有别于传统文学的固有生态,“网络原创”作者几乎天然接受读者及平台管理者双重影响下的“内需”要求,通过生产题材类型化、结构套路化、情节可预见化的海量作品,来满足读者、作者、管理者“共谋”之下彼此的存在快感——而这些,正是严肃作家遵循的创新自觉性、反套路化的写作伦理所不愿接受的;尤其随着大型互联网公司强势介入数字阅读领域以来,游戏、影视改编等衍生收入已成为运营商更大的利益谋求,这就导致运营平台本质上越来越脱离它的“文学”属性,更趋近于为衍生产品做内容招募、趣味试探、先期造势、培养衍生产品买单者的平台,而传统文学作品的价值属性并不符合这样的操作策略。事实也证明,尽管不乏一些社刊以内容提供商身份将自有资源填入其中,却难以与平台形成“共生性”关系。传统文学在现有数字阅读运营体系中越来越被边缘化的处境已经不可逆转,这便预示着,传统文学刊社“搭车”数字化之路几乎走到尽头。

传统文学数字化遭遇了尴尬,是不是我们得就此承认,它的市场颓势便面临不可收拾,或如某些网络文学从业者所言——他们正成为文学的主流?的确,目前的文学相比它的从前,更多了些消遣、娱乐的属性,但我们仍然坚信,文学阅读所触及的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以及家园担当并通过对个体的内心维护、精神成长完成艺术表达,这些我们之所以阅读文学的本质意义并未就此改变。网络文学阅读受从众性、话题参与心理驱使,阅读效应更加外在化,而具有互联网原生背景的平台运营商利用信息传播优势,对阅读趣味导向施加影响,借以放大网络原创“一枝独秀”的景象,干预公众对严肃文学的现状与前景的认知,某种程度上对严肃阅读的客观状况形成了遮蔽。但是,所谓文学意义的“主流”与“非主流”,并不在于表象的“繁荣”,更在于它为主流价值观构建提供了怎样的积极能量。

新世纪以来,传统发表机会的相对稀缺,恰逢互联网高速发展,作者自寻发表出路成为网络文学的发端,并带动大量传统文学作品电子版在网上广泛传播。传统出版机构出于固有利益保护、技术畏惧、对网络形态作品的不以为然等等心理,错失了数字化变革的较早机会。但留给我们的机会在于,传统文学的庞大资源仍未被专业化、系统化地纳入到数字出版之中,并且我们仍是严肃文学作品和作者资源的最大拥有者。更为重要的是,相比孕育了浩瀚经典的传统文学,现有网络文学,几乎不可能成为“读屏一代”伴随一生的阅读资源,我们必须为这样的需求做出准备。

综上所述,可以肯定的是,严肃文学的数字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只是阶段性的,而非根本性困境。技术派主导的数字化阅读,终究会朝着以专业的内容组织者为主导的方向回归。基于这样的认识,《人民文学》杂志社不满足于以往数字化实践中的“客场”身份,自主开发了“醒客”阅读APP。“醒客”将发挥文学“国刊”的专业优势、资源优势,系统整合“五四”新文学以来的存量作品及当下活跃作家的最新成果,为传统文学作品在数字化环境中的价值体现探索出路,为建设学习型社会所要求的全民阅读活动,提供健康、专业、系统、丰富的数字化文学资源。

   [转载]严肃文学已到了进入数字阅读主场的时候(文、盘索)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