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以文学的智慧参悟人生 乔世华
(2014-12-10 12:35:03)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晓峰老师把这本书分成了“酒话”、“茶话”、“白话”、“杂话”、“疯话”等几个版块,分门别类收录了其近年来写作的一百来篇随笔文章,短则千把字,长则三四千言,记述了他儿时的梦想、他的高考、他的阅读和收藏、他对生活的感悟、他对扶持过自己的人们心存的那份感激、他所知道的文坛上的那些人和事、他对文学艺术的思考……林林总总,无所不包,真是属于“杂话”,而且就是唠家常似的那种“白话”风格,话语虽则平实,但很入耳很受用,磁石似地吸引着读者进入到他所设定的情境中,听他娓娓叙说着自己的人生故事、喜怒哀乐和文艺见解。透过这本书,我看到的是一个在生活历练和文学滋养下成长起来的智慧而通透的人、一个无比热爱文学和生活的人。而且读者可以很放松很惬意地品味着他用温润飘逸的文字所凝结的“茶话”,其中也有令人笑翻的所谓“酒话”和“疯话”,可是“酒话”是醇香的真言,“疯话”是机警的隽语。譬如,《学习王朔好榜样》在戏仿当中讽刺的可不仅仅是王朔或者王朔的酷评,还有会议、评奖和那些不着边际的批评呢。《想起了汪国真》和《文学青年》等篇则以嬉笑的风格道出了文学圈内某些执牛耳者封杀文学新秀、怠慢文学青年的事实,回顾我们曾错失了的让文学参与高尚生活和时尚生活的时机。相关分析有根有据,入情入理,道出许多为他人所未道出的东西来。
我想,晓峰老师给这本书命名为“有话好好说”,应该包含着这样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说话或者写文章要能把话说得让人明白、能让人读懂;第二,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文章要耐玩味、耐琢磨,也就是说文章要写得更艺术一些。王晓峰在书中其实都明白无误地表达出来了:“说话是表达,会说话的人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有话能不能好好说》),“语言除了要让受众明白以外,还讲究怎样把‘话’说得动听,让受众有耐心、有兴趣把你的‘话’听下去。”(《语言的限度》)现在不少文章就有着这样的通病:要么文章写得云山雾罩,说话让人不知所云找不着北;要么文章呆头呆脑,清汤寡水似的让人一点没有读下去的勇气和再阅读的念想。晓峰老师应该是有感于此,祭出了革除文章积弊的大旗:“有话好好说。”在写作这百来篇生活随笔、文学随笔时,他身体力行地给我们打出了一个文章的“样”来:文章完全可以这样写,不拘一格,挥洒出你的真性情,让人感觉到你的气息和脉跳;文章也应该这样写,嬉笑怒骂,气象万千,即使隔着千山万水,纵然有着时间的障壁,也应该让人感觉到作者具有着穿越时空的神通,就活生生地在读者眼前神侃,其生活的情趣感染着读者的情怀,其智慧的火花灵光着读者的头脑。而这个智慧的写作者对文章之道的洞彻又何尝不是他对酸甜苦辣咸诸种滋味并存的生活深切领悟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