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勇海: 以包容心态看待“乌青体”走红

(2014-12-02 13:08:46)
标签:

文化

分类: 自由典藏
何勇海: <wbr>以包容心态看待“乌青体”走红

       以包容心态看待“乌青体”走红

 

                    ■作者:何勇海   原载:《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122日第9

 

    近日,先锋诗人乌青作品《乌青诗集》中的几首诗被贴到微博上,立刻引发大震荡。由于乌青的诗歌不讲究任何韵律,基本是看到什么写什么,甚至公布一组银行账号就成了一首诗,不少网友表示他的“乌青体”诗废话连篇,读不懂。而韩东、杨黎、赵丽华、周亚平等诗人力挺支持,青年作家蒋方舟也在网络发表长文声援乌青。(详见11月16日《武汉晚报》)

  “乌青体”诗歌并非首次被关注。两年前,它就曾引发巨大争议,彼时以《对白云的赞美》最为典型:“天上的白云真白啊/真的,很白很白/非常白/非常非常十分白/特别白特白/极其白/贼白/简直白死了/啊。”网友讽其“哗众取宠”。沉寂两年后,乌青以一首《鸡会难过》再度走红:“我难过/我好饿/这时候一只鸡/走过来/说我很难过/鸡难过/我也很难过/我杀了鸡吃了/它不再难过/我饱了/我也不再难过。”同样被批“无病呻吟”、“亵渎诗歌创作”等。

  应该承认,乌青的绝大多诗歌确实“白话”到了极点,很难让人真正产生认同感。因为长期以来,对于现代诗歌,我们接受到的固有教育与熏陶是,现代诗歌必须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要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以抒情言志;要有丰富的想象、开放的内涵;语言要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意象经营要善于运用各种修辞,等等。以这些要素来观照“乌青体”诗,绝大多数网友自然会觉得它“语言贫乏、思想贫瘠达到极限”,“废话就是废话”了。

  不过在我看来,无论是女诗人赵丽华的“梨花体”,还是“官员诗人”车延高的“羊羔体”,以及“乌青体”,其背后的诗歌创作探索精神,还是值得肯定。

  我国是一个古老的诗歌国度,从最早的诗经到现代诗歌,诗歌发展过程中无不充满探索精神,从格律自由、不拘对仗和平仄的“古风”,到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严格限制的近体诗,再到重于修辞、强调自由开放与直述其事的现代诗,哪一步探索没引发争议甚至非议?比如30多年前北岛、顾城等诗人创作的“朦胧诗”,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却被批“读不懂”。现在,还有谁指责它“叛逆”?像“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他来寻找光明”等名句,反被人津津乐道。

  如今是一个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时代,我们的文学创作也应以海纳百川的心胸,允许不同的创作主张和实验之作存在。在那些因为过度修辞、故作高深而拗口诘牙而不喜欢诗歌的读者眼里,崇尚平易与直白的“乌青体”,恐怕反而显得“萌萌哒”,是对以修辞、形而上思想为主的诗歌的反驳。有论者说得好,“乌青体”走红更像是讽刺诗歌式微。读者和诗人与其炮轰“乌青体”,不如好好思索一下:该怎么做才能让诗歌再次流行,该怎么做才能让人们再次喜欢诗歌?如果“乌青体”能让我们又想起读诗,也是好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