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晋源: 唐家三少的“万年模式”

标签:
文化 |
分类: 自由典藏 |

唐家三少的“万年模式”
作者:曹晋源
http://wenxue.news365.com.cn/wxb/resfiles/2014-11/06/s_195156_138064.jpg唐家三少的“万年模式”" TITLE="曹晋源: |
12 |
一
自互联网在中国迅猛发展,以网络为载体的网络文学日益兴盛。新形式的文化风气和社会条件充盈了,新形式的作家们也不断涌现,而唐家三少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从以连载于幻剑书盟的 《光之子》一炮而红,到2006年签约盛大文学笔耕《善良的死神》《狂神》《惟我独仙》三部大卖作品步入著作高产期,及至近来《斗罗大陆2》引起的销售狂潮和读者热议,唐家三少早已在网络文学这片天地中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并且被众多拥趸“册封”为网络玄幻文学的顶级大神。纵观唐家三少的文学历程,被人们提及最多的便是他令人艳羡的成功模式,不过抛开舆论只看作品,可以一窥三少网络小说的姿态。
唐家三少每次开一部新的作品,都会为自己的作品构建一个崭新并且庞大的体系,在他的多数小说里首当其冲的便是新颖的世界观:长弓·威所在的天舞大陆以及周遭并立的魔、兽两族所组成的魔法世界(《光之子》);海龙所生活的人魔仙佛相互倾轧求和的修真世界(《惟我独仙》);天痕所存在的圣盟、黑暗势力与四大家族追逐制衡的异能世界(《空速星痕》);痞子齐岳与其他十二生肖守护者要奋力保护的都市神话世界(《生肖守护神》);跳崖明志的唐门外门弟子唐三偶然穿越而到的武魂世界(《斗罗大陆》)……几乎每一部小说、每一个世界观都展现了唐家三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在我看来,三少小说里的世界有很多熟悉的元素,比方说魔族、兽族、十二生肖以及很多玩魔兽的玩家都会接触到的一些角色,在三少的小说里也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出场。包括《圣经》所记载的壮似河马,生就獠牙、人耳狮尾、约旦河涨水时也安然的比蒙巨兽,到了唐家三少手里,被描绘为拥有五个不同种类比蒙(狂暴、白银、黄金、白金、紫晶)的比蒙一族,成了陆战无敌并且可以进化为神兽的巨型魔兽(《琴帝》)。不过让我佩服的一点是,三少有将这些元素抹平原有的棱角并且完全归纳于自己体系之下的能力,那些一个个我们自觉熟悉的元素跑到了三少的笔下,出现在他的小说章节里,不但不会让人觉得突兀,还会让人备感亲切。这种能转换、协调的语言能力是三少构建自己小说体系的一大利器,是快要触摸到文学理论中“原创精神”的小说天赋。
二
唐家三少笔下的人物具有脸谱化的特征,在他13部作品中如山如海的人物基本皆是非黑即白,倒也适合网络小说吃快餐般的阅读方式。比方说在小说《狂神》中,告死天使加百列的出现:在他出现的一刻,我心中突然涌起了强烈的厌恶之感,仿佛同此人有着深仇大恨似的,心底似乎有一个声音在不断地高喊着“杀了他,杀了他”。这位残害过前一届狂神并且在众目睽睽之下抢走主角雷翔一生所爱的加百列,甫一出场便被定性为坏蛋一类的人物。又举小说《琴帝》为例:从那石洞之中钻出一个人来。这个家伙看上去很是怪异,身高大约有一米二左右,身材极为瘦小,身上穿着的衣服像挂在架子上似的随风摆动,但他的头却很大,至少和他的身体比例来说,算是很大了,一双碧绿色的大眼睛看着空中的安雅。尽是友善的光芒。这就是地精了。这位地精朋友的出场让人无不感到憨态可掬,心地纯良。虽然人物尽是张张脸谱化般的出现,但三少从不吝啬对他们详细描绘的笔墨,尤其是对主角的描写,可谓细致周到。个人认为唐家三少最具艺术造诣的《善良的死神》中对于主角阿呆的描写,实在让人印象深刻。这个孩子出场便是:上前将小女孩儿颤抖的身体扶了起来,小心的替她擦掉嘴角流淌的血丝,冲中年人呆呆的说道:“黎叔,您就再原谅丫头一次吧,我,我待会儿再去牵几条鱼回来。”这般的善良和惹人怜爱,即使身处于最底层的小偷群体,也难掩他身体里金子般的心灵:阿呆虽然有些傻,但为人却很好,他往往在自己吃不饱的情况下,将伙食让给其他人一部分,可是,那些同伴并没有因为他的善良而感激,反而经常捉弄他,甚至抢他的食物。能够看出唐家三少是相当喜欢自己的这位小主角的。在阿呆经历过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叔叔欧文被陷害致死的惨剧,以及亲眼见过亚琏族在狂欢大会上被铁骑土匪夺去众多生命的悲剧以致成功开启阿呆的死神之路:神圣历九九四年八月底,死神阿呆第一次以冥王剑的邪恶之气屠杀了七百人之多。死去的亡灵被冥王剑所吸收。善良的阿呆,逐渐开始了他的死神之路。但即便如此,在阿呆因杀伐晕厥,再次醒来之后,得知自己造成的流血后果仍然是两行泪水顺流而下,考问自己内心:“我,我竟然杀了上千人,我,我是恶魔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仍然让阿呆保持着善良的本性。这样人性的挣扎与坚守,在以往的作品是没有过的,唐家三少自承在创作《善良的死神》时“走火入魔”,这部心血之作也因此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在谈及网络小说时,情节往往是占据人们讨论中心的,尽管人物的重要性从前至今都不断被人强调首位,但网络小说的出现却弱化了人物在读者心中的重要,情节反而是最能牵动人心的,这一点,在唐家三少的作品里也不可避免地让人注意。每每读三少的小说,我都强烈地感觉到情节的偏模式化,基本都是屌丝逆袭、迎娶白富美的故事类型,我把这样的故事模式称作为“万年模式”,这样的写法似乎大部分读者都不会觉得厌倦,有一些读者甚至越嚼越有劲,貌似写一万年都有人看。先举《光之子》为例,看看章节名字就能一窥大概:
第一本:
第二章 选择光系; 第十七章 拜师学艺;第二十二章 破魔封现
第三本:
第一章 兄弟之情 ;第二章 远离家乡;第四十三章 密洞历险
第六本:
第十六章 魔兽联军
第八本:
第三章 残酷战争; 第十二章 英雄救美
第九本
第三十章 新的光神
最终本
第二十七章 决一死战; 第三十章诸神之王
三少的大部分小说,基本都是按照这一脉络发展,奇遇是从男主角一开始的选择就开启了,出身微小的男主角没过多久就会遇到恩师一般的人物、羁绊深刻的兄弟和各式各样的美女,并且会遇见数量不等的一生所爱,然后经过比赛、冒险、种族大战等一干历练,披荆斩棘不畏艰难,最后成功走向人生巅峰、迎娶白富美。这样充满YY的故事模式几乎屡试不爽,开头、经过、高潮、结尾,一早就被平衡好了,甚至不会有任何烂尾和浪费预设的嫌疑,在三少从不中断的勤奋下,这种满足普通人想象的“万年模式”成了三少作品大卖的又一大法宝。
三
唐家三少十二年来凭借自身的各方面优势荣登作家富豪榜榜首之位,并在最近的福布斯评选的中国名人榜里成为榜单上仅有的三位作家之一,在名利双收之际,唐家三少也隐隐到达了自己的创作瓶颈。以世界观来看,现在不断踊跃的网络小说家们早已构建出五彩缤纷甚至超越唐家三少以往作品的大体系,比如方想在《卡徒》中创造的卡牌世界、猫腻在《间客》里描绘的科幻宇宙、辰东在《神墓》里将轮回后世、宇宙洪荒联系起来的神话天地……无一不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体系架构,并且架构的元素也是焕然一新。以《神墓》为例,在洪荒中出现的强大种族数以百计、名门大宗目不暇接,后起之秀们的丰富想象力丝毫不亚于唐家三少这样经历过网络文学浮沉十年的顶级作家;以人物描写来看,众多作家的写法也是层出不穷,以猫腻为例,脸谱化的人物写法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富有文学性的多面描写或是具有让人眼尝新鲜的荧幕化描写,尤其是其成名作《庆余年》 中对女性的描写可谓有趣,女主角林婉儿的出场便是躲在庙里偷偷吃烧鸡,让人感到憨态可掬、趣味满溢的同时又对这样的女性充满喜爱。而尤让人感到新鲜的是对于北齐国圣女海棠朵朵的描写,作者活生生地把一个本是圣女形象的女性刻画成了一个穿着花衣服戴头巾,脚步一拖一沓的慵懒村姑的形象,读来实在是觉得有趣有味。除了外界给予唐家三少的一些压力外,其本身的作品也日益固化,就算每开一部新作都会有不同的元素和战斗方式,但其故事模式却无任何新意,无非是新瓶装旧酒,在原有一批读者的阅读量和阅读背景提升后,很自然地会对这样刻板的“万年模式”感到厌烦。以往的优势在条件的变换和写法的补充下,伴随着三少自己写作思维的固定,慢慢转换成了职业瓶颈,似乎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不过瓶颈总归是瓶颈,只要三少还会写下去,突破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不过看作者的意愿导致的突破时间长短而已,真正难以突破的,是三少离真正高水平的差距。人们往往喜欢把现行的快餐文学拿来与早就发展成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文学相提并论,若是强行将他与大师比较起来,比方说与金庸大师相比(至少我不赞成这样的比较),从人物名字的内涵和武功招数的寓言意义就拉开了一大截,所以这样的比较是毫无意义的。网络文学真正高水平的,在我看来是以猫腻为首的,阅读背景和写作手法都很丰富和具备一定文学功底的作家们。这样的作家因为具备稀缺的条件,所以在网络文学这样快速发展的世界里少之又少,其写作水平连三少也不能企及。至少以三少本身文笔来看,委实说不出有任何的特色,或许能算简洁有力,而力度也在写作速度的压迫下少了几分,这似乎是大部分网络作家的通病。不过以猫腻为首的一批文学性网络作家却隐隐有打破这一固定局面的势态,其写文状物,无不挥洒着深厚的阅读功底带来的优势、无不表现着自己个性与对这个世界的描述与疑问。在猫腻的《庆余年》中,其对于主角范闲幼时摘抄《红楼梦》以及在绝壁山洞中与北齐情报巨头肖恩历经生死的变化等等描写,无不是把传统文学的光辉带入尚在襁褓中的网络文学的一流写法,这样的思维与功力是唐家三少离高水平的最主要差距,也是他真正所缺乏的东西。
尽管围绕着唐家三少作品的争议从未间断,但无人质疑三少在网络文学这块土地上的赢家地位,于他本人来看,他一定是清楚自己的优缺点的。因为我从来没有见过如三少一般,对自己、对读者、对市场有他人无法达到的清晰定位的作家,所以三少的成功还将继续,三少的作品还会有人潮汹涌的期待,而三少作品的进步退步、境界变化,也将继续公之于自己、读者、市场的眼里,清楚分明。
前一篇:刘巽达: 作家能否“大学造”
后一篇:在中国语境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