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连贵: 不要把人都当作柳下惠

标签:
情感 |
分类: 自由点击 |

不要把人都当作柳下惠
作者:苗连贵
柳下惠坐怀不乱,历来被视为君子高行。但总感觉它像个寓言,用以说教,却并不感人。下面的故事则感人得多。
明代《玉堂丛语》里说:“曹鼎为泰和典史。因捕盗,获一女子,甚美,目之心动。辄以片纸书‘曹鼎不可’四字火之,已复书,火之。如是者数十次。终夕竟不及乱。”
故事说夜里抓到一名女犯,美艳得让这位派出所所长心动,女子在他的掌控之中,或可为所欲为。怎么办?心里在咬噬:不可做缺德的事啊!情急之下,他在纸上写“曹鼎不可”四字,用以警策自己,然后烧掉。但美女太美了,心中欲火不灭,欲“乱”。一想又不行,这是执法犯法的事啊!于是又在纸上写下“曹鼎不可”,烧掉。就这样写了烧,烧了写,反复几十次,在犹豫中挣扎,一直煎熬到天亮,一夜终于没有“乱”。
柳下惠坐怀不乱,但曹鼎比他可信多了,也可爱多了,他极想“乱”,但终究不“乱”,道德战胜了邪念,理智压倒了情欲。平心而论,曹鼎算得上一个好公务员。但曹鼎是评不上“道德模范”的,因为他内心屡有反复,几欲越轨,只是没有形成行动而已。古云“论迹不论心,论心无完人”,即如柳下惠,怀抱女子坐了一夜,心里究竟怎样想,谁也不得而知。“意淫”不犯法。故而曹鼎仍不失为一个懂得行所当行,止所当止的好男子。
据《孔子家语》,古代还有一个男子,比曹鼎更可爱:鲁国某君,是个单身汉。芳邻是位年轻的寡妇,也独处。一夜暴风骤至,妇人屋舍塌圮,她“趋而托焉,鲁人闭户而不纳”。妇人在窗外问:为何不让我进你屋躲躲?这位鲁男子直白得可爱,说:让你进来,怕自己把持不住,会犯错误。妇人曰:“子何不如柳下惠然,妪不逮门之女,国人不称其乱。”这个“妪”字,是指寒夜柳下惠用身体温暖那个进不了城的女子,“不逮门”,未能进城门。它从妇人口中说出,别有一番意味,引人心旌动摇。鲁男子不傻,但他拒绝了,曰:“柳下惠则可,吾固不可,吾将以吾之不可,学柳下惠之可。”
人皆有七情六欲,见色心动,这很正常。而做到见色不迷,则难能可贵。见色不迷,不等于心中没有一点“想头”,对于美色有点“想头”,并不可怕,问题在于如何使这些“想头”只存心里,永远成为“想头”,而不见诸行动。
人的觉悟、思想素质是重要的,但对于许多人而言,思想境界不可估计过高,特别是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人的思想境界,未必都靠得住——七情六欲往往弱化人的意志品质。柳下惠只是个特例(是否真有其人其事,令人生疑),曹鼎虽则艰难地做到“老僧入定”,但他当时实际危险万分,只要稍稍松懈一下,就会超出自己的操守和职业道德的底线。因而,倘若道行不深,定力不够,不足以抵御诱惑,比较靠得住的办法,还是外在的有效的防范和阻断。所以,鲁男子“闭户不纳”的法子更可靠。
子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人之好色胜于好德,虽英雄豪杰、至尊至贵者,亦有为所耽者耳。一些法制完备的国家,不是要求官员都做柳下惠或曹鼎,洁身自好,廉洁自守,而是加强法制监督,约束权力,把所有的入都当做不能抗拒诱惑的鲁男子,无论高官胥吏,一视同仁,宁信法制,不凭信道德——监督就是有效的防范和阻断。庶几可防患于未然,化堕落于无形。
“坐怀不乱”也许值得赞美,但更重要的,我们不要给权力者以“坐怀”的机会,因为在缺乏监督的条件下,把“美女”这种重量级的考题摆在面前,能像柳下惠、曹鼎一样通过考试的,自古及今,委实太少!
拒色如此,拒绝其他诱惑亦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