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部拯救了电影的小说
作者:陈华文
原载:《深圳特区报》2014年7月19日第C4版
|
提到《与狼共舞》,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那部曾在1990年一举拿下七个奥斯卡奖项的好莱坞电影。而至于同名小说,可能很多人都会认为那只不过是在电影成名之后跟风出版的同名小说罢了。而真实的情况是:一部小说成就了这部奥斯卡经典电影。
日前,小说《与狼共舞》中文简体版出版,对内地读者而言是姗姗来迟。这部小说主要叙述了侥幸从战场上存活下来的邓巴中尉,厌恶了现有的生活,他要到美国边疆去,到没有文明世界涉足的地方去。在无他人驻守的边塞,他的心灵无拘无束,他的灵魂自由自在。这里没有纷繁芜杂的娱乐。在远离城市的荒野,邓巴中尉见证了自然的美好,也目睹了工业文明对自然绿色的破坏;他领略了土著印第安人古老神秘的文化,也反思现代文明对于地域文明带来的伤害……
这部小说的作者迈克尔·布莱克,童年时住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后举家搬往加利福尼亚南部定居。目前,成名的他依然远离喧嚣的文学圈,安安静静地从事小说创作。任何一部优秀长篇小说的诞生,都有不同的身世,小说《与狼共舞》的创作,同样有着一段离奇的故事。当时,迈克尔·布莱克计划将《与狼共舞》以电影剧本的形式卖给电影制片商,并即刻投入拍摄。可这部被贴上“西部片”标签的作品,却遭遇了无人问津的困窘。
就在迈克尔决定放弃时,朋友建议他不如先将剧本改编成小说出版,赢得一定的市场关注度后说不定可以为拍成电影增加机会。孤注一掷的迈克尔采纳了好友的意见,他用九个月的时间创作并出版了小说《与狼共舞》,结果如其所愿,小说引起了销售热潮,并顺利带动了电影《与狼共舞》的制作。
如果说电影《与狼共舞》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西部电影”,那么小说文本则更具有与电影不同的价值,这是一部关乎“人与人、人与动物、人与自然互动”的英雄主义式的小说,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可藏在案头、用以亲近大自然的一本书。小说结尾是一个寓意深长的悲喜剧,“与狼共舞”虽然经由印第安人而获救,作为“个体”自由地生活在草原上。但是,就像作者本人所描述的那样:“他们的时代正在消化,并将迅速地一去不返。”
《与狼共舞》是一部颇能勾起人伤感情绪的小说。神秘的、充满灵性的原始森林,宁静忽然被打破,就在一瞬间,被现代工业发展所摧残。也正是因为这个方面的因素,我们或许可以这样说,《与狼共舞》虽然创作于二十多年前,但小说中关于人类与自然、绿色、文明之间的探讨,一直会延续下去。
对于作者迈克尔·布莱克来说,创作这部小说除了表达对自然的敬畏之外,更多的还在于一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正如他在创作手记中所写:“又是一个十年过去,我还在阅读美洲土著人的历史……伟大的马背上的文明及其民族就这样被践踏,一念及此行造成的损失,我就感到无比悲痛。这个粗犷的民族拥有的是完美的生活:与天空、大地、平原融为一体;社群尊重并爱护其中的成员,家庭关系紧密。而这些,大部分都已遭破坏,不仅如此,所剩无几的零星碎片也被圈在了荒凉的保留地内,与世隔绝。”
由此可见,不论是小说也好,电影也罢,其真正的思想价值并不在于畅销或是获奖,而是在于打开人们的心灵之窗,为保护绿色的大自然、保护地域传统文化付出实际行动。当今中国社会正在朝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当中,农村社会的风俗习惯、传统价值、自然环境都面对严峻的考验,遇到很多发展转型中的困难。尤其是那些和城市为邻的农村,绿色生态环境都面临巨大的破坏。《与狼共舞》这部小说,在反思传统与现代、自然与城市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思想探索,无疑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借鉴。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