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理想主义的大旗高高飘扬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博主按:前些日子,赴昭参加昭通学院的两个奖项的颁奖仪式,同时参加“当代文学与昭通”学术研讨会。这个会是因李骞教授主编的《文学昭通》首发式而召开,来了一批著名学者,包括陈平原夫妇,朱寿桐教授等。我在会上作了《地域文化与作家群研究》的发言,之后又有一次点评的任务。现将“点评”发言后的整理稿发表于此。
理想主义的大旗高高飘扬
——在两个奖项颁奖会上的发言
宋家宏
让我来担当“点评嘉宾”,实在是件为难的事。严格说,我不配。得到这些作品时,离颁奖晚会已经很近,时间仓促,读的作品不多。两个奖项(云南省高校第二届野草文学奖、昭通市第二届校园文学奖)同时颁奖,在这之前组委会和评委们做了大量的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本届评奖共收到1433件参赛作品,比去年的首届928篇增加了三分之一,可见昭通学院举办的这两个文学奖项影响越来越大了!
我想在这里推荐几篇作品,因为所有获奖作品都有评委们字斟句酌的具体的评语了,我不可能比他们说得更准确更好。
一篇是“野草文学奖”玉溪师院王华的组诗《北方的父亲》,读这组诗让我想起了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同样是写实风格,朴实无华,却凝重深沉。还有“校园文学奖”高中组昭阳二中李顺星的组诗《一封沦落天涯的家书》,写得极为沉重,一个高中生写出这样的诗让我非常惊异,尤其组诗中的《活着》,没有感同身受的心灵的伤痛与体验是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句的。这几首诗从写作风格与关注点都可以看到雷平阳诗歌对他们的影响,包括玉溪来的王华,他说,这次来就是想见雷平阳。雷平阳激活了很多青年对生活的敏感,这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与诗人潜在而深刻的价值。这两个奖项的获奖作品,从诗歌这个门类来看,面对昭通市的“校园文学奖”比面对全省的“野草文学奖”更有分量,更有冲击力,为什么?这是可以更深入地思考的问题。它从一个侧面看出昭通市的诗歌创作是全省的重镇,也许在全国也是一个亮点。生生不息,后继有人。
散文类我想推荐的还是“校园文学奖”鲁甸一中王兴艳的《寄往天堂的泡泡糖》,也是一个中学生写的。这篇作品让我读的时候忍不住鼻梁发酸,眼泪涌动。两个农村孩子的故事,弟弟因为贫穷,也因为生病不能到学校读书,8岁大的姐姐从学校回来,教6 岁的弟弟读书,写“我爱中国”,这四个字太沉重了!同样是朴实无华的文字,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小说类我想推荐“野草文学奖”曲靖师院的《夏初已逝》,这是一部中篇小说,写的是他们刚刚过去的高中生活。青春的激情与反叛,高中生活的禁固与拼搏,萌动的爱情,高考的压力,作者用时尚的语言,快节奏的描写,很完整,很生动。这是一个小说创作上涉足不多的领域,而且只能由他们来写才会真实生动,而今天的大学里能写好一部中篇小说的人实在太少了。
评论依然不令人满意,“野草文学奖”的一等奖也是空缺的。高校里关注当下的创作,关注周围作家作品的学生太少了。一些高校把“当代文学”也教成了“古代文学”,只以文献为教学基础,只以过去的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不关注当前的文学创作,把一个最活跃的学科教“死”了!不引导学生阅读、评论当前的作家作品,甚至在研究生阶段也如此教学。学生也分不清文学评论中“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学理区分,上届与本届评奖中都有不少学生把评论外国文学、古代文学、现代文学的研究性质的文章投来参评,评委会很勉强地给了奖。这种情况在开始的时候可以,在下一届的时候应该杜绝了。应该引导学生关注当下,关注离自己很近的作家作品。这个方面昭通学院做得较好,有学生关注离自己很近的作家。时空距离的远近是区分文学研究与文学批评的一个维度。
我在昭通学院看到了文学的大旗、理想主义的大旗高高飘扬,哗哗作响!
我不知道在今天的大学里还有哪家大学如此重视学生的文学创作?许多大学的文学社团已经沦为社团干部填表好看的工具,自娱自乐的地方,搞个文学活动冷冷清清,还多带有表演的性质,并非为了推动创作。学校里少有人关心学生的文学创作,有几个热心创作的学生,也不敢拿出自己的作品讨论、投稿,怕被别人笑话。老师们呢?谁会去关心学生们的文学创作?我们在忙什么?我们在“赶校车”!新校区与住宅、本部有四十多公里,上完课匆匆赶校车回家。除了上课我们几乎见不到学生。我非常怀念当年在昭通师专的时光,学生可以随时推开我家的门聊天,一群热爱文学的朋友推开门聊文学,我家的客厅是小小的中心。没有人会想,与学生谈文学这浪费了我多少时间?对我有什么好处?今天的大学校园里到处游走着钱理群老师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一切都以对自己有没有好处为考量基准,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无人去做,都热衷于名利双收的“课题申报”。推动学生的文学创作?这对于一些人来说简直是傻瓜才会干的事。文学创作是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事业,它不会带来急功近利的现实利益,却以潜在的力量推动着一个地区、一个群体的进步,遗憾的是今天世俗主义、物质主义浪潮已经覆盖了理想主义,没人去关注文学隐性而强大的力量。
当我回到我曾经工作了12年的昭通学院,曾经的昭通师专,我又看到了理想主义的大旗、文学的大旗在高高飘扬,这与我内心的价值标准高度统一!我愿意为它做我所能做的所有事。
这里有一群胸怀文学的人。从这两次评奖可以看出,他们的评奖程序、评奖标准是以文学价值为唯一标准的,从所评奖项的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昭通学院做的活动,这次所评出的一等奖几乎都被其他大学获得,这些作品在参评作品中是能服人的。这当然不是昭通学院的组织者谦逊让出去的,而是作品的艺术价值摆在那里。他们是公正的。由于昭通市文学创作有深厚的积累,学生中创作人数众多,投稿者众,在全部奖项中,昭通占了三分之一。我以为在全国许多文学奖项的公正性都饱受诟病的今天,昭通学院所主导的这两个文学奖做到这样的结果,弥足珍贵。
这里产生了有影响的“昭通作家群”, “昭通作家群”的精神价值是以现实主义为核心,关注底层,关注民生,抒写苦难中的人生价值,以写实性为基本特征的一个作家群体。这次所评出的作品也体现出了这样的特征,随着评奖的连续进行,这一文学价值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而这是中国文坛特别需要的价值。
这里有一群胸怀天下的人。他们不仅关心昭通学院学生的文学创作,而且关心全地区大中学生的文学创作,关心全省大学生的文学创作。连续两届评奖产生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个活动在以强大的力量推动着全省青年学生的文学创作,为文学创作培养着新生的力量。昭通学院做了一件本该云南大学来做而没有做的事!昭通市、昭通学院经济的窘迫众所周知,但是那些有钱的大学、有钱的城市没做的事昭通学院做了,可见光有钱没有理想对文学也是没用的。
我们曾说,昭通师专是“昭通作家群”的摇篮,我们希望,昭通学院成为云南作家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