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文学昭通》与昭通文学

(2014-07-05 23:00:22)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书屋

“当代文学与昭通”学术研讨会

暨《文学昭通》首发式在昭通举行

 

本人的大会发言

         《文学昭通》与昭通文学

 

                                        

    首先要祝贺《文学昭通》的顺利出版,使我们有了相聚的理由。

    俗话说家有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昭通文学是一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用生命点燃的熊熊烈火,在照亮自身的同时,也得到了全国文学界的关注与支持,引来了今天在座各位的光临。你们从天南地北来到偏远的昭通,带着对文学的理想和热情来关注、研究昭通文学的成果,探讨昭通文学发展的诸多问题,非常令人感动,也让我看到了新世纪文学理想之光对我们心灵的映射。

    昭通是我的故乡,是我生命中不能割舍的地方,也是我的文学理想起步之地。在此特别感谢各位远道而来的朋友,感谢你们对昭通文学的关注与参与,感谢你们带着热情和理想来到我的故乡。让我们今天得以以文学的名义在此相会,举办一场充满理想主义的精神盛宴。你们在昭通期间将会感受到她似火的热情,领略到她山川风物的壮美,和昭通人待客的真诚与豪爽,带回深刻的记忆和美好的回味。

    我今天的发言题目是《<文学昭通>与昭通文学》。

 

一、《文学昭通》的风格特色

   《文学昭通》由云南省作协副主席、云南民族大学李骞教授主编,是又一部研究昭通文学作家作品的论著。和其他相关论著相比,它的特色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它是由昭通作家群的成员发起的研究,李骞的文学起步是80年代从昭通师专开始,在这里他以青春的激情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文学评论,参与、体验了昭通80年代文学的发生发展和昭通作家群的形成过程,他也是这个群体的重要成员之一。所以在研究视野上,这部论著体现出一种大气包容的视角,对昭通作家群的创作进行了全面扫描,既有对成果卓著的代表性作家作品的研究,也有对生长中的青年作家作品的关注,从而呈现出昭通作家群的梯队状态,体现出老中青几代同堂写作的丰富性。编者力图通过这部论著概括出昭通文学的整体面貌,其立足点是高远的。

    同时作为昭通作家群中的一员,李骞主编对这一群体的创作情况非常熟悉,对每个作家的风格特色有基本的把握。在主编这部研究论著的过程中,能以理性的精神梳理出每个作家的创作历程和发展方向,指导研究者们沿着正确的方向去解读作家和作品。通过一个个具体个案的研究,来体现群体的风格和特色。

     其次,这部论著采用了以文体来结构全书的方法,从诗歌、小说、散文、评论四种文体的角度来研究昭通文学的总体成果,体现了对昭通文学的学理认识和划分。这是对昭通文学成果的一次成功的总结与捡阅。

    在这四种文体中,第一章的诗歌研究以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雷平阳的诗歌为先导,拉开昭通诗歌研究的帷幄。第一章的11节中选取15位诗人的作品为研究的目标,他们虽然不是昭通诗歌的全部,但基本能代表目前昭通诗歌队伍的基本成果和走向,而且体现出老中青同堂写作的状态。其中的麦芒是40年代出生现在还在坚持写作的诗人,李骞、成忠义、陈衍强、傅泽刚、夏吟、贾薇都是60年代出生的诗人,也是昭通诗坛的中坚力量,还有更年轻的70年代、80年代出生的尹马、朱江、王丹丹等人。诗人在诗坛的代表性和取得的诗歌成果,是研究入选的基本原则和条件。

    小说创作是昭通作家群的重头戏,所以《文学昭通》用了20节来展开对25位作家作品的研究。其中有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夏天敏和几位可以称为昭通小说奠基者的老一辈作家,比如蒋仲文、曾令云、邹长铭,也有中青年一代有实力的小说作家,比如刘建华、潘灵、胡性能、刘广雄、杨昭、吕翼、沈阳、刘平勇,和70后作家徐兴正、蔡发玉等人的小说。能体现出昭通小说创作的基本面貌,理清其发展的历史轨迹,及其呈现出的强大的现实阵容。从中也可以看出不同时代出生的作家,因为小说理念和艺术追求上的不同而体现出的多样性风格。

    从第三章的散文研究中可以看出,散文创作和昭通作家群在诗歌、小说上取得的成就相比较,显然比较弱势一些。但仍有一批作家在默默耕耘,收获着自己的成果。其中淡墨作为30年代出生的前辈作家,其在散文诗方面的成就已经得到读者和学界的高度认可。刘建华的散文颇有大散文的风格和气韵,他的加入为昭通散文带来了新的气象。雷平阳的散文则导入诗歌的精神和元素,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尤其是一批女作家的散文,丰富了昭通散文的内涵,带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

    应该承认评论是昭通文学得以扩大影响,走向全国的因素之一。昭通文学现象中值得注意的特色之一就是拥有一批从本土成长起来的评论家,他们对昭通文学的发展及时进行批评关注,从理论上推动了这一群体的进步。因为本书的容量所限,《文学昭通》只选取了其中有代表性的三位工作在高校的评论家的评论进行研究,希望以一斑而窥全豹,可以从中了解到文学评论对昭通文学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给年轻的研究者们以导向和引领,让他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得到鼓励。同时我希望能有更多的本土评论家成长起来,为昭通文学的发展起好推动作用。文学评论也应该形成梯队和层次,才能更好地促进文学创作的发展进步。

 

二、《文学昭通》的作者队伍及其意义

   《文学昭通》的作者队伍也有自身的特色。他们主要由高校教师和研究生构成。

    从文学研究的角度看这是一群学院派,拥有对理论的热情和追求,也有专业的研究基础和条件,能对昭通作家群这一群体的创作进行科学、理性的研究探讨。从而达到促进、推动昭通文学健康发展的目标预设。

全书的研究方向从昭通文学起步之初的作家作品,一直延伸到当下的创作,体现了丰富性和层次性。虽然现在他们都在同一时空下进行创作,但是因为出生时间、学识修养、人生经历等因素的影响,这些作家在个人风格和文学观念上其实有很大差异性,水平也差参不齐。而媒体的炒作又容易让一些人失去对自己创作实力的理性判断。此时文学评论的介入就显得非常重要。

    正如李骞主编在本书的“导论”中所说:“昭通文学现象被文学界和媒介炒作得过热,且持续升温,但是学术界却始终保持一种冷谈的隔阂态度,那些在当代文学研究方面掌握话语权的学院派教授,如谢冕、洪子诚、孟繁华、张颐武、陈晓明、陶东风、王彬彬都缄口不言,他们甚至可能还不知道文坛上有一个昭通作家群。目前,国内出版的十多部中国当代文学史,没有一部提到昭通文学现象,也没有一部提到昭通的作家。”“就目前的创作实力而言,昭通文学的团体中还没一个作家达到走进中国当代文学史的水平。”这是一种理性的研究态度,体现了李骞作为一名研究者冷静的思考。所以本书和其他论著不同的地方还在于它的学院派风格的求实精神,对昭通文学现象有理性的认识和思考,能透过表面的喧嚣与浮华直抵本质,从文学史的高度看到昭通文学和全国文学的差距,而不是一味地叫好。

    所以,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和解读,也是一个去粗取精的过程。把作品置于一群比较有科学态度和理性精神的研究者手中,通过研究剖析揭示其意义或者发现其存在问题,这是种一种值得肯定的研究方式。这批研究者都受过专业的文学训练,有一定的文学理论背景和文学史意义的眼光和视角,可以说是一群文学研究的“在场者”。虽然研究的经验和深度不一,但对待文学的精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还有一点应该看到,通过这部论著的研究和写作,对培养文学研究后备人才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关注昭通作家群,这些年轻的研究者走近了昭通文学具体的文学现场,和作家作品有了广泛深入的接触,这对他们今后的研究而言既是一次实战也是一种准备。也许他们中的一些人今后会带着热情继续关注这个群体,或者以更深入的研究来推动这个群体的发展进步。从长远的角度而言,这种引入高校研究生参与地方文学研究的方式是非常有价值和意义的。

   当然也要客观地指出,本书的写作因为参与者众多,研究水平也有差参不齐的现象,部分研究者的理论水平和对作家作品进行研究把握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昭通文学中的“云南精神”

    昭通作家群是一个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受到各方面良好评价的文学群体。近年来对这一创作群体的研究比较火,出现了不少论文还有几部专著。但是侧重于介绍和描述的比较多,对这一群体的精神内涵的开掘还有很大的空间。

    研究这个群体,应该注意到昭通文学中的云南精神的蕴含和体现。

    所谓云南精神,按照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的阐述:就是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就是坚定、担当、务实的大山精神。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云南特色和历史经验的高度总结与概括,也是指导当下云南各行各业发展建设的精神导向。

    按照我的理解,体现在昭通文学中的“云南精神”它指的应该是昭通作家直面生活的勇气,坚持以现实主义精神书写艰难环境中人的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写出人与环境、人与命运的抗争。从客观上说昭通是一块贫穷落后的土地,自然生存环境极其艰难。而人的精神也正是在与自然的搏斗与抗争中得到生动呈现。

    其次,昭通文学中的云南精神,还体现在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和坚持上。这个群体自8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创作势头,作家队伍如同长江后浪推前浪,新人倍出、佳作倍出,在全省甚至全国文坛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昭通作家对理想主义的追求和坚持,让他们能够淡泊名利,以建构文学家园为自己写作的终极目标,谱写了一曲曲生动的文学之歌。所以在昭通出现了一个令人惊异的现象,那就是对文学的尊重与热爱,已经在广大的社会成员中形成基本的共识。热爱文学,尊重文学已经不仅仅是作家的任务,而是整个昭通社会的精神面貌。今天文学在昭通这块土地上所产生的精神作用,是很多地方所见不到的。

    昭通作家的作品,还体现了地域文化的丰富性,集中表现了对底层和苦难的关注,这是文学的良知,也是这一群体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比如夏天敏的小说《好大一对羊》就是其中的经典之作。还有一些中青年作家比如吕翼、沈洋、刘平勇等人在这个方面也有自己的追求和努力,一直保持着对生活的“在场”感,以作家的良知去表现底层的生存状态,努力开掘出人物身上的韧性和对命运的坚守。

   《文学昭通》中对这些特色都有比较深入细致的研究和开掘。

 

    总之,《文学昭通》是一部有独特研究风格,比较丰富厚重的研究论著。既是对昭通文学的研究总结,也在这个过程中吸引了一批年轻的研究者们去学习和收获。它的出版将会让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昭通这块文学热土,对昭通文学现象进行深入解读,不断掘进。昭通作家群的健康发展,需要你们的支持与参与!

   谢谢大家!

   2014-6-28

 

 [转载]《文学昭通》与昭通文学
[转载]《文学昭通》与昭通文学
             出席会议的北京大学陈平原教授、苏州大学汤哲声教授、北京大学夏晓虹教授

[转载]《文学昭通》与昭通文学

              云南大学宋家宏教授发言,《民族文学研究》周翔博士主持 

[转载]《文学昭通》与昭通文学

                 昭通文联主席吕亚平先生发言,曾经的同事。

[转载]《文学昭通》与昭通文学
                        昭通青年评论家尹宗义发言,李骞教授主持

[转载]《文学昭通》与昭通文学
          拍集体照相之前的一个瞬间。后面三个男生是学生,右边两位美女是同事。感觉这种随意的瞬间,比一本正经的集体照更生动。每个人的表情都很鲜活。 [转载]《文学昭通》与昭通文学

             本人书面发言,北京大学中文系夏晓虹教授主持
[转载]《文学昭通》与昭通文学
          中国社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民族文学研究》汤晓青主编                   [转载]《文学昭通》与昭通文学
                   民族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杨洁博士发言,左边为欧燕博士。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