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叶延滨: 关于读不读名著的一次答问

(2014-05-08 13:06:10)
标签:

文化

分类: 自由典藏

叶延滨: <wbr>关于读不读名著的一次答问

 

关于读不读名著的一次答问

 

作者:叶延滨  原载:《文学报》2014年5月8日第7版

      问:4月28日英国 《每日电讯报》评选亚洲十大名著,排第一的是《红楼梦》,而去年7月某出版社评“死活读不下去书”,《红楼梦》也高居榜首。有分析认为,上世纪70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不愿读名著,认为它难懂。我想请您谈谈读《红楼梦》等名著的意义,以及年轻人为何不愿读,应该怎样读?
  答:阅读中外名著,是一个现代人提高自身素养、丰富内心世界、增强感受生活和享受生命的能力,十分重要而且美好的过程。不读名著,无法享受中外名著,不是70后、80后的人才有的事情。从来就只有较为少数的精英知识分子才有这种需要,才具有享受名著的条件。
  在我年轻的时候,读《红楼梦》的人比现在的可能更少,因为那时能接受高等教育,在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中,能有机会和时间培养阅读习惯的人并不比今天更多。那时候,上大学受高等教育的人只占总人口的极少数,我记得我上大学的那一年只招收20万大学生(报考人数据说近1000万),文革前更少,全国在校大学生总共只有一二百万人。因此,那时候,能读《红楼梦》 的人也在这一二百万人中,十个有一个就不错了。何况那时,没上大学,你想读也没地方读,因为在“文革”前《红楼梦》内部发行,社会上不公开出版。所以我的第一句话是,《红楼梦》从来就是少数人能够享受的可贵的精神食粮中的奢侈品,名著从来不是人人都读的,与70后、80后无关。
  在今天,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多了,在这些人中,不读或不想读《红楼梦》的人占有的比例大了,但能读和在读《红楼梦》的年轻人,总人数一定不比以前的少,尽管读《红楼梦》的人,依然在70后、80后中占有比例较小,但这个“少数人”比起我们当年要多。第二句话,《红楼梦》这样的名著在今天依然是受过相当良好教育的少数读书人所能享受的奢侈品。对于只上网玩网游、手机控、以及忙于应付各种考试的年轻人而言,不读《红楼梦》不是他们的错。因为读《红楼梦》解决不了考公务员,解决不了留大城市,解决不了现实的生活难题。
  总之,四句话:一, 《红梦楼》 这样的名著,是我们民族精神的光荣与骄傲,过去是,今天是,今后永远是。二,阅读和享受文学名著,从来是人群中的少数,但这个少数在逐渐增加,这种增加过程将表现为全民族文明程度的提高。三,不爱读名著或从不读名著,并非有错,因为这个世界可以热爱的事情还很多;不懂 《红楼梦》 或者难懂名著,也可以作为不读的理由,因为这个世界我们不懂的事情也很多;不爱读就说不爱,不懂不装懂,也是进步。四,热爱文学名著的人,他们一定也有历史、哲学、诗学或艺术方面的爱好。热爱引导阅读,阅读增加对生活的理解和热爱。能享受 《红楼梦》 的人,无论是70后还是更年轻的朋友,他们是幸福的,因为他们是精神世界的富有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