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80后”批评家 冒头了

(2014-04-17 00:15:07)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80后”批评家 冒头了

[转载]“80后”批评家 <wbr>冒头了
    《“80后”批评家文丛》策划者周明全说,批评家和作家的成长周期不一样。“作家可凭借才气、激情较早地成名,‘80后’不少作家来自草根。但批评家不一样,批评家的成长需要时间的淬炼,很少有来自草根的批评家,但批评家一旦成熟,其生命周期也相对较长,而且会越来越好,生命力总体比作家旺盛。”近日,由云南“80后”批评家周明全策划出版的《“80后”批评家文丛》一上市,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本报于近日专访丛书策划者周明全及部分“80后”批评家,在探寻《“80后”批评家文丛》热销原因的同时试图勾画出“80后”批评家群像。
“80后”批评家将成为中坚
    此前,媒体一直在炒作说“80后”批评家很难冒头,认为他们在当今的文学生态中缺少话语权。据周明全介绍,自2012年后,经过社会的广泛讨论和关注后,无论从中国作协,还是主流杂志、出版社,都纷纷介入到对“80后”批评家的关注中。“用‘80后’批评家金理的话说,现在真有‘换了人间’的感慨”。其实,所谓的冒头与被压抑,只是情绪化的说法,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才情,一定能引起关注,比如金理,在上学时,就在《小说评论》开设了‘小说的面影’专栏长达两年之久,早在2003年,就在《文汇报》开设专栏,2008年被《南方文坛》推为‘今日批评家’,等等”。

[转载]“80后”批评家 <wbr>冒头了
    周明全说,“80后”批评家不仅有批评的历史感,更有批评的当下感。“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年老的批评家将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中国批评界的舞台上,‘80后’批评家将成为中坚。”
   如今已有一大批“80后批评家”开始在文学批评界崭露头角,金理、杨庆祥、黄平、何同彬、李德南、周明全等人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周明全对“80后”这个群体甚是了解,也很看好这个群体。他说,“金理跟随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读硕士、博士多年,是陈门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有着深厚的文学史功底,这使得他在评价一部作品时,有了厚重的文学史作为参照,而且,金理为人低调,深受同代作家和评论家所喜爱。杨庆祥不仅是一位著名的诗人,而且还是青年评论家中最活跃的批评家,诗人的语言天赋为他的文学批评锻造了诗意的批评语言,而且,杨庆祥是这群人中,最系统思考何为批评,什么才是好的批评等问题的批评家。李德南的知识体系很丰厚,另外,他本人还是很有影响的小说家,去年出版的《遍地伤花》影响蛮大的。他近年主要是对‘80后’作家进行个案分析,写出了不少有关研究‘80后’作家的文章,这种既搞创作,又搞批评的批评家,能很好地把握创作动态,批评也鲜活。”

《“80后”批评家文丛》为批评家做点实事


    在周明全看来,目前文学评论界的话语权基本的局面还是把持在“50后”、“60后”和极少部分“70后”批评家手中,“80后”很难分享话语权。所以,他决定为“80后”批评家做点实事——策划推出《“80后”批评家文丛》。“想依靠整体推介的形式,集中推出‘80后’批评家,以此引起学界、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助推‘80后’批评家的成长,繁荣新世纪的文学创作。”
    周明全说,作为国内第一次集中推出的《“80后”批评家文丛》,文丛具有一些值得认真总结的特点。“一是文丛由‘80后’批评家自主策划、遴选人选。由于我们同为‘80后’批评家,彼此处境相似,心灵相通,能更清晰、全面地理解‘80后’批评家的创作,这是该丛书的一大特色。二是文丛所选择的金理、杨庆祥、黄平、何同彬等几位作者,是这一代批评家中有代表性的新锐,且在国内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三是这是‘80后’批评家第一次集中亮相。”自出版后,《“80后”批评家文丛》就受到广泛关注,《南方都市报》、《北京青年报》、《信息时报》、《文艺报》、《文学报》、《中国新闻出版报》、《中国图书传媒商报》等报纸纷纷刊发评介文章,同时,新华网、中新网、新浪、腾讯等主流门户网站都发了文章。其中,在评论界有重要影响的《南方文坛》用了数十个版面刊登了该文丛的总序以及各本书的序言,在学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至于好几个版本的2013年评论综述,都用了很长的篇幅来谈这套文丛。
    据周明全介绍,《“80后”批评家文丛》是开放式的丛书,今后每年还将继续收录逐渐在批评界冒头的“80后”批评家的文章,全方位展示“80后”批评家的创作水准。“今年,就准备推出李德南等几位‘80后’批评家的批评专著。另外,自今年开始,将以文丛为主体,延伸出《“80后”批评家年度选本》,将‘80后’批评家在主要评论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筛选、整理,每年出版一本选本,为学界研究‘80后’批评家提供必要的文本依据。”

部分“80”后批评家访谈
杨庆祥:好的批评家应该是一个猎手

[转载]“80后”批评家 <wbr>冒头了
杨庆祥

    杨庆祥生于1980年,算得上是“80后”批评家中的“老大哥”。虽然在高校任职,但在他看来,在高校里搞文学批评除了比较职业化外,并没有什么特别值得称道的。
    在从事文学批评之初,杨庆祥关注最多的是“80后”作家,他认为,“‘80后’批评家就应该多关注同年龄的作家”。在杨庆祥的眼里,“80后”作家有两拨人,一拨是走市场化道路的,一拨是从期刊杂志发展出来的。“算起来,‘80后’作家有几十个,但谁能留得下来还需要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身为“80后”批评家,杨庆祥对“‘80后’批评家很难冒头”这种话题十分反感,他觉得这个结论不靠谱。“‘80后’批评家一直都在很有序地成长。每一代批评家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就我而言,我没有觉得自己特别难冒头,这个话题是被媒体放大的。批评家的成长并不是像生产明星那样,而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积淀、互动、阅读,才能和这个时代产生关系。说起来,‘50后’批评家比‘80后’批评家更难冒头,因为当年的那个时代与现在有很大不同。
    因此,在杨庆祥眼里,文学批评是最平等的,因为文学的本质就是自由和平等。“至于批评的困境,每一个时代都有。在当下,这个困境的表现会更独特一些——就是批评怎样和媒体互动。因为媒体会进入到批评的建构里来,这是一个很要命的问题,因为媒体的倾向性很大,尤其是在和出版商联系起来的时候,媒体就会非常强势,但有时候媒体会被利益绑架,会短视,只看销量或名气。”
    杨庆祥说,真正有洞察力的一流的批评家在每一个时代都是非常少的。“一流的批评家首先应该像雷达。在这个信息化时代,一个好的批评家应该是全方位、全景式地观察整个时代的文学现象,接受信息,做出辨别。这就要求他要有很高的素养、很多的准备、阅读的基础,然后有特别好的艺术的敏感力,能从众多作品中一眼辨别出哪个是最好的作品。这是前提。另外,一个好的批评家应该是一个猎手,要特别有耐心,耐心地等待那个猎物——最好的作品,出现,一击命中。”所以,杨庆祥认为“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负责。作家对他自己的作品负责,批评家对自己的批评负责。批评家没有必要对作品负责。”

金 理:“80后”作家是主要研究对象

[转载]“80后”批评家 <wbr>冒头了
金理

    金理和杨庆祥一样,也在高校工作。在金理的眼中,高校不仅仅为他提供一个批评的平台,更重要的是让他可以和年轻的学生接触,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在金理的眼里,作家是需要和批评家一起成长的。“比如贾平凹和陈德培,在很长的时间里他们相互扶持,一起交流社会人生的看法,一起磨砺自己。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很理想的情况,缺了任一方面都不是很健康。”也因此,金理做文学批评较多地关注同时代的“80后”作家。“我个人比较喜欢‘80后’作家中的郑小驴、甫跃辉、霍燕,但他们的创作状态像一棵树一样还在生长,有时候会给你一些出乎意料的地方,还不到盖棺定论的时候。
   对于“80后”作家中两个最具争议的人物,韩寒和郭敬明,金理也有独特的看法。“韩寒,我还是比较认可,不管是他的杂文还是声音,我都比较关注。但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韩寒是一个提供各种格言警句、适合写杂文的人,认为他的小说的文学性是比较糟糕的;但最近我看到有批评家则认为韩寒写的杂文中的观点不稀奇,只是常识,但韩寒绝对是一个小说天才。而郭敬明,大家一直认为他在文学背后提供了一种体制化的东西,复制自己的美学口味去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所以我是很不喜欢他的。但因为他运作的作品《流放区》,我对他的看法又有了改变,再加上他麾下几乎网罗了中国最好的写作科幻的青年作家,所以我认为他的这个发展轨迹是需要我们去追踪的。”
   金理先后在《南方文坛》开设“三人谈”和在《名作欣赏》开设“80后·新青年”专栏,专题推介同代作家。“我通过这几年的专栏也慢慢在理清自己的思路,想提供一种与社会、媒体不一样的关注‘80后’作家的方式。‘80后’作家的作品是否具备文学性?这样的问题很少有人去考虑。所以,研究‘80后’作家,我采取作家作品论的方式,关注他们在文学创作上到底到达了一个什么样的高度。”
   对于批评家自身的成长,金理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自己要做好准备。在金理看来,文学批评最理想的状况是对文学负责、对审美负责的背后有一种对生活的判断。“这既是我从事文学批评的目标,也是我对自己做文学批评的要求。”

周明全:不拿文学评论混饭吃

[转载]“80后”批评家 <wbr>冒头了
周明全
    周明全既是“80后”批评家的研究者,也是“80后”批评家这个群体中的一员。他出身媒体,目前在出版社工作。这为他的文学批评带来了一种另类风格。“我学的是绘画,做的是编辑出版行业,搞文学评论实属半路出家,暂无专业理论资源辅佐。但有一点,我做批评是有所选择和坚持的,那就是对那些地处边缘的书写者的关注。此外,搞文学批评和我的业务、工作几无关联。因为我游离在体制外,几乎不参加什么新书发布、研讨会之类的活动,这也让我保持了一个读书人的尊严,至少没有必要去说言不由衷的话。”
    在进行文学批评时,周明全始终以文学批评大家陈思和说的一段话来要求自己——“陈思和说,一个知识分子,如果对当代生活没有激情,没有热望,没有痛苦,没有难言的隐衷,那么,他的知识,他的学问,他的才华,都会成为一些零星而没有生命力的碎片;文学研究虽然不同于文学创作,但在冷静的学术研究背后,仍然需要精神上的热情支持。另外,阅读,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建立自己的批评标准。我不相信一个不阅读,或阅读量很小的人,能做文学批评。”也因此,周明全并不觉得批评家要有责任,即便有责任,也是自己对自己的责任。“即对得起自己的阅读,对得起自己的良心。我的写作,完全和自己的良心对应,因为我既不拿批评做敲门砖,也不拿这个混饭吃,我阅读,我写作,只对自己负责。”
    对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周明全悟出了自己的“道”。“文学批评家需要和哲学家一样,虔诚地去面对这个时代的文化,或是鉴赏或是建设或是建造。尤为重要的是——批评家没有能力为作家指明写作方向,却有能力让作家认清方向,为作家拓宽写作领域甚至写作思路。”如今,周明全更感兴趣的评论方向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评论以及言说,呼吁中国文学建立起自己的评论标准,“在‘中国小说’这一概念上,我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引起文坛从上到下的注意,不建立这个标准,中国文学没有前途。这是我做评论的真实感情——甚至可以说是虔诚的所在。”此外,周明全还陆续在《大家》开设“80后批评家大展台”专栏,在《西部作家》开设“80后批评家访谈”专栏,研究“80后”批评家,为“80后”批评家的成长作明晰的相对完整的个案分析。据周明全说,目前这组对“80后”批评家的综论和访谈已经完成了十余万字,明年初,准备结集出版。

     附:《“80后”批评家文丛》包括金理的《一眼集》、杨庆祥的《现场的角力》、黄平的《贾平凹小说论稿》、刘涛的《通三统:一种文学史实验》、周明全的《隐藏的锋芒》、何同彬的《浮游的守夜人》、傅逸尘的《叙事的嬗变:新世纪军旅小说的写作伦理》和徐刚的《后革命时代的焦虑》八本。

                                  本版稿件 本报记者 王雪玲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 受访者供图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