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伟: 批评更需要发现的能力
标签:
文化 |
分类: 自由点击 |
批评更需要发现的能力
作者:上海报业集团副社长王
伟 来源:《文学报》2014年4月3日第2版
尊敬的各位专家、媒体同仁:
读 《新批评》 上的文章,你会发现它们都是及物的批评。现在的文学批评,很多生搬硬套西方理论,那样看起来很学术,很规范,但跟所论作家作品其实没有任何关系,在这些文章里,你也看不到文学批评的灵魂。但《新批评》上的文章,尤其是评论名家新作的文章,你能感到它们是贴着作家作品走的,谈的就是对作品本身的艺术感受。它不搬用那些乱七八糟,甚至连自己都不清楚的理论。这是很能体现难度和挑战的。有句话说,理论如盐,是内化于文学批评之水里的,看不见,但可以尝到。我觉得很有道理。
再一个感想是,这些文章大多有自己的发现和洞见。谈问题的文章,很多时候给人一种错觉,以为你只要胆大、敢说就可以了。实际上,一个真正的批评家,很多时候,不仅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一种发现的能力。如果没有渊博的学问,过人的见识,你是承担不起“批评”二字的。我看这里面很多文章都是内功深厚,视角独特,读起来酣畅淋漓的。看得出这些作者,在阅读视野、理论学养与文化底蕴等方面都有很多的积累和训练,也有自己很好的鉴赏眼光和艺术嗅觉。他们担负着文学批评一个很大的功能,就是为读者筛选好作品。我看《新批评》在这一点上做得很好,它就认作品说话。当然这些分析有时未必那么全面和公允,有时也难免偏激和武断,但这样一种独立、自由的言说气场,无疑值得珍惜。
在传统纸媒面临新媒体冲击和挑战的新环境下,《文学报》以“深度”应对“碎片”,以“专业特色”应对“同质化”,发行量逆势上扬,证明了他们的创新努力,敢于担当的勇气,在文学界、知识界广大读者中得到高度认同,提升了自己的品牌影响力,这一点非常难能可贵。
希望这套文丛,作为当代文艺批评的创新之举,能一卷一卷地出版下去,给读者以丰厚的回馈,给当代文艺批评留下一份备忘录。也希望《新批评》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在文学、艺术领域辛勤耕耘,发出真诚、善意、锐利的声音,为文坛劲吹清新之风。
后一篇:羽泉: 逆流而上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