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报·新批评文丛》: 批评的动力来自文坛本身

标签:
文化 |
分类: 自由点击 |
《文学报·新批评文丛》:批评的动力来自文坛本身
作者:文学报记者傅小平 来源:《文学报》2014年4月3日第2版
http://wenxue.news365.com.cn/wxb/resfiles/2014-04/03/s_182557_127391.jpg批评的动力来自文坛本身" TITLE="《文学报·新批评文丛》:
|
1 |
本报记者 张滢莹 摄 |
杨扬表示,经过近三年的发展,《新批评》 栏目办出了自己的特色,刊发的都是有见地、有质感的“在场”的文章。“现在很多报刊杂志,用不少版面来刊发文艺评论。但对批评促进不大。因为这些批评,很多是抽象的泛泛而谈,没能落到实处。”在杨扬看来,“文丛”的出版对当代文学的走向,对文学及文学史研究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就我自己的了解,读者对《新批评》上的文章多有关注和讨论,这足以证明其产生的知名度。在上海有这么一份有着重要影响的文学刊物,是很可庆幸的。相信这个很有锋芒的阵地,会开拓出更大的园地和空间。”
在郜元宝看来,“文丛”把《新批评》 一年内共25期刊发的全部文章结集出书,是一件值得赞赏的,很有勇气的举措。“很多文学评论刊物,坚持几年、几十年后,都会出各式各样的选本。在决定选入哪些文章时,都会特别伤脑筋。因为他们一定发过自己事后读来感到汗颜的文章,他们也不会收入这些文章。所以,这套‘文丛’能集结所有的文章,足可以说明《新批评》的襟怀坦荡。”他认为,《新批评》特点鲜明,发出了眼下文坛不可或缺的声音。“新批评坚持‘真诚、善意、锐利’的原则,不打学院腔,不讲人情世故,让文学批评界有耳目一新之感,虽然也会有‘酷评’之类的争议,但好的批评就是不能随和,当是热烈拥抱自己的所爱、所憎。‘文丛’出版说明有句话写道:《新批评》能以宽容、包容的气度,从各种不同的意见中吸收营养,然后整整衣冠,继续出门上路。我很欣赏。事实上,新批评已经走出了有自己特色的道路,这是文学批评界整体的光荣。”
对此,王伟表示赞同。他说,《新批评》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产生了大的影响,也收获了这样一套素雅、厚重的“文丛”,值得庆贺。“眼下不少批评都成了小圈子里自娱自乐的文字游戏。《新批评》在体现专业性的同时,不为商业炒作所囿,不为吸引眼球而故作惊人之语,也不为门户之见打口水仗,体现了自己宏观、中观和微观的纵深思考。”王伟寄希望于《新批评》成为批评家、作家、文学文化爱好者的胜地和圣地。“当然,《新批评》在怎么体现、丰富自己的内涵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新批评》不妨多关注一些海外华文作家的创作。另外,在关注传统文化领域的同时,也不妨多关注一些新的文化现象。”(讲话另发)
徐春萍表示,在上海市委宣传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文艺评论”专项基金的扶持下,新批评以“愚公的精神”孜孜以求,自由成长。“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新批评发出了洪亮的声音,迅速提升了自己的关注度。”以她的理解,新批评提倡“真诚、善意、锐利”有特别的价值和意义。“‘真诚’、‘善意’最后都落脚在‘锐利’上。应该说,针对当时红包批评等不正现象盛行的特殊语境,这样的提倡值得肯定和赞赏。但‘锐利’作为一个外延的概念,如果不能掌握好分寸,也会伤到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说,新批评在提升关注度的同时,还要怀揣一份智者的理性,进一步提升公信力和影响力。”在徐春萍看来,好的批评栏目,当有志于成为《纽约书评》这样的权威报刊,同时对作家的写作及读者的消费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我寄希望于新批评在今后,能进一步对营造良好的批评生态贡献自己的力量。”唐晓云则表示,该社之所以决定出版这套文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看到了其潜在的社会效益。“或许文丛不能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过了很多年后回头来看,会发现它有着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完颜绍元也认为,文丛的出版为文艺批评、研究与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可靠文本。
《文学报·新批评》 专刊创刊于2011年6月2日,问世后就引起文学界、知识界的普遍关注。“新批评”倡导真实、真诚和自由、锐利的诚意批评,反对谩骂式的人身攻击;倡导“靶标”精准、精到的及物批评,反对不及物的泛泛而论; 倡导轻松、幽默、透彻的个性批评,反对故作高深、艰涩难懂的“学院体”。近三年来,连续不断地发出批评之声,而且隔周每期用八个版的容量集中刊登批评文字,内容涉及文学名家新作的文本分析以及文化现象、戏剧、影视等多个领域。
在《新批评》出版一年多后,本报编辑部就酝酿将内容结集成书,但一直举棋不定的是出“选集”,还是完整呈现每一期的内容。经过反复斟酌,最终选择了后者。其考虑是,这样可以原貌展示《新批评》前行的脚印,也便于有兴趣研究当代文艺批评史的人,查阅所有的文章。已经出版的《文学报·新批评文丛》 第一卷,涵盖了《新批评》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这一年间刊发的200余篇文章。这些文章分25期刊出,5期为一辑,共有《抄袭·模仿为何又畅销》等5辑,计80万言,第二卷也将于近期推出。
后一篇:王 伟: 批评更需要发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