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玲: 研究和原创是文学的两翼

标签:
文化 |
分类: 自由点击 |
研究和原创是文学的两翼
来源:《羊城晚报》2014年2月9日B1版
羊城晚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从2012年开始招收创意写作专业本科生,它跟传统中文系的课程设置有何不同?
刘海玲:传统中文系的写作课只有2到4学分,而创意写作方向每学期都有2到4门写作课,强化写作训练。教学计划外,学生还会进行其他方式的写作训练。课堂提供的只是“师傅引进门”,写作真正要取得成效,还是要来自学生的自主性和内在动力。传统的中文系学生毕业是交一份学位论文,而创意写作专业的学生拿出来的是作品,而且他会意识到大学四年中,他的任何一篇作品都可能公开发表,并用以证明自己的综合写作能力,所以会对创作很重视。
2013年下半年,我们创意写作工作坊的原创话剧《梁宗岱》在校内外产生了非常好的影响。如果没有创意写作工作坊学生们的自觉努力和工作坊这个平台,我们是没有动力也没有勇气去尝试这种大型原创话剧的。创意写作教学不但促成了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也激发了老师们的创作潜力。
创意写作是不能取代传统中文系的,但创意写作一定是大多数中文系进行转向、调整和改革的大方向。研究和原创作为文学的两翼一定是缺一不可的。经过中文系的专业培养,有些人可以同时具备这一双翅膀,有些人只具备其中之一。但作为整个文学的发展来说,它们是缺一不可的。只有重视原创才能为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新的生命。
羊城晚报:创意写作工作坊的运作和本科生的教学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刘海玲:两者是互补的。传统的教学总体以老师传授知识、观点为主,而创意写作工作坊完全以学生为主体,我们成立了工作坊学委会,依据大家的写作兴趣和发展方向组成相关小组,比如剧本、诗歌、小说、非虚构写作、文案等小组。小组间会进行交流。另外也会有些项目小组,主要是围绕着特定的项目来完成写作任务。我们也在探索工作坊的教学与广东省文化创意产业直接对接合作的新路。
无论是教学理念还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工作坊都是对传统中文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他们两者就像一体的两翼,一个注重知识和理论,一个注重实践和技能。
羊城晚报:工作坊和文化创业产业的对接合作具体怎样进行?
刘海玲:我们尝试去接些写作项目,由项目组的同学一起完成。学生们通过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创作过程,他们自身的兴趣和潜力也会被激发出来。现在已经有许多文化产业机构与我们建立了合作关系,和我们商讨如何帮他们完成一些项目。
我在平时工作中了解到,广东省文化产业最苦恼的就是没人提供优秀的原创作品。《漫友》杂志的社长金城曾经对我说,他们有《乌龙院》、《爆笑校园》的系列漫画,但急需有人为他们的漫画提供更好的原创故事。再比如广东的情景喜剧《外来媳妇本地郎》,这个品牌已经创造了出来,现在却面临江郎才尽,剧本越写越无趣,最头痛的是谁来提供更精彩的故事。水池一定要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注入才能保持活力,文化产业的水源就是文学的原创写作。
能不能成为作家需要时间检验
羊城晚报:国外的创意写作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与国外相比,国内创意写作专业在人才培养上有什么区别?
刘海玲:美国高校的创意写作学科兴旺是与美国战后文学的发展密切相关的。美国高校教育改革的推动者认为,那些心灵受到创伤的战后老兵,可以通过写作进行宣泄,达到心灵抚慰和治疗的作用,同时也为战争的亲历留下最为真实的记录。所以很难把欧美的创意写作与国内目前的发展进行比较,因为他们的创意写作系统已经有七十年历史,包括20多个子类,设有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多层次的大学科,已经非常成熟。而我们现在才刚刚起步。
羊城晚报:国外的创意写作工作坊会不会更偏重于文学创作,而国内的这个专业与文化产业结合得更紧密?
刘海玲:某种程度上可以这样讲。因为欧美尤其是美国的写作工作坊经验非常成熟。他们的工作坊里能培养出著名作家,作者再回到工作坊中教学或交流,这会造成一种印象,他们与纯文学或许更近,而我们国内在初创阶段可能相对缺乏这种文学“大家”效应。
事实是,欧美国家的文化产业发达程度要远高于我们。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整个文化市场在慢慢放开。我们能看到更多的美剧、最新的好莱坞电影,也能看到美国文化产品的运作方式。美剧质量比较好,大多是因为剧本创作采取工作坊方式,由多位编剧共同完成,凝结的是集体智慧,剧情中不会出现幼稚的硬伤。
羊城晚报:您认为创意写作到底能不能培养作家?
刘海玲:那些有可能成为作家的学生,中间可能会有少年早慧或年轻时就爆发出来的情况,但更常见的规律是:随着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经验积累,他的写作能力才会有稳定的发展和提高。可能人到中年,写作的积淀才慢慢展露出来。也就是说我们大学本科培养的学生,能不能成为作家,成为优秀的创意写作人才,是需要时间来检验的。
现在创意写作专业很多学生都在进行小说、诗歌等文学创作,他们对自己有成为作家的期许和目标。我们支持和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文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