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先锋之争:已然终结还是依然延续

(2014-03-21 18:32:38)
标签:

文化

分类: 自由点击

先锋之争:已然终结还是依然延续

       先锋之争:已然终结还是依然延续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3193 

  

    先锋文学是终结了还是依然困扰着当代的作家?在研讨会上批评家们就这一问题并没能达成共识。有批评家认为作为一种文学潮流,先锋文学已经终结。而有的批评家则指出,先锋在当代中国具有独特意义,先锋的焦虑从上世纪80年代一直延续至今。也有评论家认为,是否先锋并不重要,最为关键的是要讲好故事、留下人物。

先锋文学已经终结

王干(《小说选刊》副主编)

  先锋文学的开始是作家、评论家、编辑家共建的文学思潮。如果没有《收获》 《钟山》 《北京文学》等刊物,先锋文学很难成气候。期刊在先锋文学建构当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先锋文学今天已经终结,以余华的《兄弟》和苏童的《河岸》为标志。任何一个文学运动、文学思潮,都有起点也有终点。先锋文学已经是一种文学史的概念。大家认为余华早期的创作只是先锋文学,其实他的创作不仅仅是先锋文学。文学史上有新写实小说的概念,我当时是把余华的《现实一种》和《河边的错误》作为新写实的代表作来研究的。当时有方方、刘恒、刘震云等新写实作家,但他们的作品都是部分满足我的新写实概念,余华小说则最为完整地体现了我认为的新写实概念。余华的创作不仅是对先锋文学,对后来的新写实创作也起了作用。

先锋的焦虑延续至今

陈晓明(北京大学教授)

  先锋文学的概念一直很难准确把握,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先锋文学是指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 90年代初在《收获》 《人民文学》 《钟山》 《北京文学》 《花城》等刊物上发表作品的一个特定群体的作家,包括莫言、马原、洪峰、残雪、苏童、余华、格非、孙甘露、北村等,我们把他们这一时期的创作称为先锋文学,这个文学潮流在上世纪90年代上半期基本结束,他们中很多人自己也不太承认、认同先锋派这样一个说法,包括余华、苏童。

  再说广义的先锋文学。我们后来突然发现,像莫言、贾平凹、阎连科、刘震云等作家也是先锋派,甚至可以说是新世纪的先锋派,因为他们一直在文学的形式变异和思想挑战性方面做出探索,依然具有先锋性。为什么今天中国有先锋的焦虑?这和文学本身大量惰性的常规化写作是相关的。这种先锋的焦虑,是对大量的常规化写作的平庸状态的反省和警惕。这种心理西方汉学家很难理解,也不同于西方意义上的先锋派概念。比如把莫言的《檀香刑》称为先锋派,从先锋派的概念上说是没有道理的,但是在中国来说又是有道理的。刘震云写过《故乡面和花朵》 ,写过《一句顶一万句》 ,这两部作品我认为都是先锋派。但是,在常规意义上,前者怎么说都是先锋派,后者在理论上怎么说都不是先锋派,但是在中国当下就具有先锋性,刘震云就是具有先锋意识的作家。所以今天先锋这个问题依然没有结束,不止是文学史的问题,而且是当下创作一个很难摆脱的焦虑。

先锋会成为巨大的陷阱

陆健德(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特别看重名称,这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比如要讨论究竟是黑的猫、白的猫、后现代的猫还是先锋的猫?但是我觉得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写好小说、讲好故事、留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读者愿意跟这样的人物交朋友,这就很好。为什么?老是说先锋很容易成为一种自我标榜。先锋只能偶尔为之,如果在这条路上一直是先锋,我们就怀疑是不是有意要做先锋?背后驱动的到底是虚荣心还是天才?有意要做先锋,和自然而然成为先锋有着巨大的差别。如果都觉得先锋是一条特别美好的道路,很多人都往这条道路上走,那么这条道路很可能会凝固成一个模式,而且会成为一个陷阱。

  作家的写作,智慧和成熟特别重要。要冷静观察人和社会不容易。当代中国作家已经做得很好了,但还可以做得更好。不要让读者习惯于特别重的口味。巨大的伤痛、奇怪的可怜、乌七八糟的污泥浊水,有时候比较好写,但是时间久了容易让读者变得重口味。作家还是要在一些特别平常的生活里发现微妙的情况。曹雪芹就是这样的作家,小说味道不重读者也会喜欢。童庆炳先生讲到余华要用先锋的眼睛看世界,同时我也希望余华用经验的眼睛、日常生活的眼睛看世界。这样中国的当代文学作品,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会在赢得读者的同时让读者得到一种新的养料。当然并不是那种廉价的心灵鸡汤,而是一种成熟的善良作为养料。这种养料在当今中国社会特别需要。

余华开创了极简主义的写作范式

张清华(北师大教授)

  先锋的道路,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当代文学的道路。大概从新潮文学、先锋文学之后,中国当代文学开始真正走上了变革。先锋的道路,同时也是当代中国重要文学刊物的道路,是当代中国文学批评的道路,因为很多批评家关于当代文学的基本看法、运用的基本知识,是在对新潮文学、先锋文学的阅读和研究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我们的一套判断标准、关于文学的价值系统,都跟对这些作家的阅读有密切关系。因此我想先锋的道路包含了比较宽泛的意义。

  余华是狭义的先锋派的重要代表。在中国当代作家当中,写出伟大、重要作品的杰出作家可能不少,但是还没有很多作家能够创造出一种范式,我认为余华创造了一种极简主义的写作范式。余华是一个运用文学减法最好的作家。这种写作有多个侧面。根据我的了解,大学里很多年轻人特别喜欢余华的作品。我想,一个作家可能很复杂,但也应该有很简单的一面,能够让不同层次的读者接近他。这方面余华是一个代表。先锋的道路,走到现在很漫长,我同时也要提醒余华,当他的趣味、文学想象的标准、能力变成一种普及性的东西,这时就要警惕和中产阶级趣味合流。但是直到今天,我仍然认为余华是一个人民的作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