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余华创作的变与不变

(2014-03-21 18:23:24)
标签:

文化

分类: 自由点击

余华创作的变与不变

 

 余华创作的变与不变

 
 
  来源:《中国艺术报》 20143193 

 

 

W020140319319547992285.jpg

 

余华硕士论文封面

  

    30年创作道路,余华作品的变化是明显的。从上世纪80年代对形式的极致探索,转变到90年代中期及以后对生活的关注、对现实的深度介入。但是,也有很多人看到余华一以贯之的东西,这是一种从不停止探索的先锋精神,一种始终自由的写作状态,一种持续的对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思考。

找到了文学创作的钥匙

童庆炳(北师大资深教授)

  今天见到余华,我不再用在鲁院教室里讲课时的眼光看他。余华已经成了一棵参天大树。我为他感到骄傲、自豪。余华在参加了北师大和鲁院合办的作家班之后,又在北师大继续研读了两三年时间。他在1993年9月到10月之间写了硕士论文《文学是怎样告诉现实的》。我还留有这个论文原本,封面很简陋,上面是余华的字。

  余华创作的成功是多方面促成的,包括他的天赋、努力、坚持不懈,以及他对生活的了解、观察等等。但是今天我又读了一遍他的硕士论文,我觉得,现在人们说余华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是先锋派阶段,后来他开始写《活着》等作品,似乎转到了现实主义的写作。但是重读他的硕士论文,这种感觉淡了。我认为余华关于文学的观念、理论,对于文学真实的理解,是一贯的。

  余华在他的硕士论文中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文学现实。现实各种各样,早餐喝粥吃馒头是一种现实,每个人都要经历。但是余华提出了与此不同的文学现实。他说,文学的不断改变主要在于真实性概念的不断改变,他认为生活是不真实的,是真假杂乱和鱼目混珠的。真实存在的只能是人的精神,只有进入广阔的精神领域,才能真正体会到世界的无边无际。文学的真实应该是连接着过去和未来,而不是一个环境、一种性格的普通故事。余华认为,文学的现实、文学的真实是一种精神的真实、内心的真实。我觉得,余华是找到了文学钥匙的一个大作家。

保持讲故事的睿智

张柠(北师大教授)

  余华的《第七天》用只有13万字的篇幅,处理了一个非常重大的现实题材,举重若轻,很不容易。整个小说结构完整,叙事非常有韵律。余华在写到人世间的情感,特别是写到兄弟情、父子情时,非常感人。我觉得余华是天生的小说家,叙事简洁完备,讲故事的能力特别强。在故事不断衰落的今天,他依然保持一个讲故事人的睿智,这在当代作家中很少见。

  早期余华的小说阅读起来可能有一定的障碍,因为和传统讲故事的方法不一样。到了《活着》之后,余华的叙事走向更加大众化的感觉,阅读没有了障碍,越来越多的人会追着他的小说阅读。当然这里也有一个危险,如果控制不严,会往大众化的方向偏斜。《兄弟》的下半部就出现了这个问题。怎样既保持先锋性,同时又跟更多读者建立一种关联性,这可能是作家一生都在探索并且需要警惕和提醒自己的一件事情。

写小人物的圣手

白烨(中国社科院研究员)

  今天谈余华,可以从两方面看,一个是写作的意义,一个是写作的姿态。从写作的意义来说,我觉得余华是写小人物的圣手,他的一系列作品,尤其是《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包括后来的《兄弟》《第七天》,写的都是处于边缘状态的人物,但是通过这些人物,他把整个社会生活的现状,包括对历史的印象都反映了出来,让人觉得既荒诞又现实,把荒诞和现实做了非常好的对接。余华写小人物在当代文学中独树一帜。

  从余华的写作姿态看,他一直在不断追求、不断突破、不断改变。读者或者评论家通常都有一个阅读期待,希望作家照着自己喜欢的路子走下去。但是余华在不断变化,这对评论家确实是很大的挑战。而且最直接的问题是,人们认识作家有一种过程,当开始喜欢余华的某种风格时,发现他又开始变了。所以余华总是和一些重要的奖项擦肩而过,跟这种变化有一定关系。余华的写作姿态,就是根据自己的理想去追求,没有文学之外的功名利禄的想法。他的姿态有非常强的自由性、民间性。

转变后小说留下了人物

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余华是中国先锋作家里当之无愧的代表。1983年前后,中国文学真正发生了一场地震,余华、格非这些人揭竿而起,策动了一场中国文学真正的暴动或起义。过去我们关于文学的讨论,一直处在政治与文学关系的怪圈里。但是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等作品犹如天外来客,令人耳目一新。在先锋文学的道路上,余华一点变化没有是不可能的。先锋文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余华在那个时期留下了很多作品,但没有留下人物。当余华发生变化时,留下了福贵、许三观、李光头等人物形象。这些年中国当代文学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没有人物,但余华的作品里有人物。这是一个变化。先锋文学作为一个运动已经成为过去,但是先锋文学作为重要的文学遗产并没有成为过去。我一直认为,在中国作家里面,有没有读过先锋文学、有没有受过先锋文学的洗礼,这个作家绝对是不一样的。

从形式转向内容从生活转向思索

贺绍俊(沈阳师范大学教授)

  谈论余华的转型,必须放到一个前提下来谈,这就是余华有一以贯之的精神——先锋性。余华在第一次转型时,很多评论家都将这次转型看做是一种断裂,甚至把余华和一批先锋作家的转型看成是证明现实主义胜利、先锋末路的实践。我觉得这是极端错误的。事实上,先锋精神是渗透到余华的血液中的。

  余华三十年的创作一直在不断地追求变化,个人觉得有两次比较大的转型。第一次转型,余华是从形式转向内容。上世纪80年代,余华把创作精力主要放在先锋形式的探索上,成熟以后开始走向内容、走向生活。我愿意把第一次转型后余华的写作看作是现实感非常强的先锋写作,一种具有生活实感的先锋写作。但是从《兄弟》到《第七天》,可以看出余华开始转向思想,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对于人生境遇的关照,逐步触摸到哲学、宗教与精神的追问。这次转型对余华来说难度更大,那种阻滞的痕迹肯定还在,所以也引起比较大的争议。我觉得不必回避这些阻滞,有这些阻滞并不可怕,余华会处理好这些问题,会更好地进入一个形而上的境界。

          (本版文字由本报记者金涛根据现场发言整理,题目为整理者所加,未经发言者审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