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忠:不可小视的“校园文学”

标签:
日报文章意义精神家园气息 |
分类: 自由链接 |
不可小视的“校园文学”
■刘建忠
在文学这个大家园当中,校园文学作为一种特定情境中的文学,它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它的存在与发展,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潜力,影响着一批又一批文学新人,在朝圣缪斯的道路上不断地跋涉前行。
谈论昭通校园文学,必然会联系到今天的“昭通文学现象”。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昭通文学现象发轫于万紫千红的校园文学也不为过。回顾并不遥远的过去,我们至今仍然会为乌蒙大地上频频登场的那些校园文学社团而激动得热血奔涌。
我清楚地记得,几年前,好友艾自由就曾经为昭通文学的发展经历写过一篇文章。他在文章中,逐一为我们展现了昭通曾经出现过的一些校园文学社团,并道出了这些文学社与“昭通作家群”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在这些文学社团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昭通师专。其1995年创刊的《守望者》还跻身于“全国百佳民间文学报刊”之列,并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校园文学青年,为了自己的写作理想而奋斗。这以后,昭通又出现了诸如“野草”、“黑土地”、“茂林”、“拓荒”、“星火”、“家园”等一大批文学社团,同时还催生出了像《方寸天地》《南星文学》《黑土地》《星星河》《荒火》《红土地》《洒渔河》《山风》等一大批校园文学报刊,这些异彩纷呈的文学刊物为昭通文坛增添了新鲜和亮色,也让爱好文学的莘莘学子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
如果说文学社团是校园文学得以栖身和发展的“阵地”,那么,校园文学传播媒体就可以说是校园文学创作和繁荣的“园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文学媒体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文学作品发表园地的问题,让校园文学由理论走向实践,并借助作文形式和内容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校园文学载体。我们从这些载体当中,看到了校园作品的纯真、质朴和清新;看到了富于幻想、新奇的冒险精神;看到了独特的校园文学阵容给当代文坛带来的新的气息与希望。
实践证明,校园文学创作、创办文学社团及其校报校刊活动,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促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得到更多的锻炼和发展。特别是通过文学阅读和创作活动,发挥文学艺术所具有的特殊的教育功能,对于发展学生自身心灵,完善自我,具备人文素质和文学修养,挖掘情商,启迪智慧,培养想象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为教育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教育成了文学播种的肥沃土壤。青少年在文学阅读中认识事物、体验世界、追求美好;在写作中,表达自我宣泄自我完善,使心灵得到升华。这就是校园文学的魅力所在,也是这些年来校园文学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所在。
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当今文学社正以空前的数量、气势、规模和影响,融入当代教育改革的滚滚洪流,显示着勃勃生机。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借助校园文学的力量,去陶冶孩子们的情操,丰富孩子的心灵,从而达到培养教育孩子的目的。作家陈建功曾寄语校园文学,他说,在人们更多地关注经济、金钱、流行文化的今天,能够把文学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心中,无论对我们的民族,还是对孩子们,都可以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愿昭通的校园文学奇葩常开不败,永远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