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自由:用坚守擦亮《时光里的银子》

(2014-01-08 09:58:18)
标签:

日报

利益

周顺发

全村

艾自由

分类: 自由评论

 

艾自由:用坚守擦亮《时光里的银子》

 

艾自由:用坚守擦亮《时光里的银子》

 

 

 用坚守擦亮《时光里的银子》

 

       艾自由

 

   品:《时光里的银子》,夏天敏最新中篇小说力作

     述:艾自由,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云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云南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

  作品内容:《时光里的银子》原载《芒种》2011年第7期,讲述的是一个清朝税卡盲点引发的四代人信念坚守的故事,所闪现的几代人像捍卫生命一样捍卫一锭税银的人性之光撼人心魄。《中华文学选刊》2011年第8期首家转发。《小说选刊》2011年第9期头条推出,除在卷首语《阅读与阐释》隆重推介外,同期还配发了夏天敏的创作谈《我们现在缺什么》。

 评述观点:这个清代税收盲点是古五尺道上一条分道上的收税点,这个建在悬崖峭壁上当时叫擦耳岩厘卡的地方寂寞得鬼都打得死人。当初物色收税人的时候,县城里主管税收的官员是费了不少脑子的,税收得到多少是其次,关键是分道上没有收税的人就意味着皇家权力的淹没,最后还是物色到了周元济这个熟读四书五经、性格冲淡平和、耐得住寂寞的秀才。事实上县里经常把这个厘卡忘了,谁都清楚这个厘卡基本上是收不到厘金的。但它关乎朝廷的威严和形象,有它在就像有一个身着朝廷官服的人站在那里。就是这样一个人的厘卡却没有失控,周元济忍受与坟墓无异的寂寞和孤独,把这个连人带马摔下悬崖的事时有发生的马帮极少途经的厘卡把守得有板有眼,让路过之人烤火喝茶吃干粮有家的温暖,但对收税的事却丝毫也不通融。直到中华民国成立县里托人带信撤卡走人,没有任何人监督的周元济完全可以卷银回家无人过问,但他却惦记一年多来还未缴纳大清帝国的最后三两银子厘金,认为这是自己一生中吃过俸禄的最后一次职责,意义特别重大。

就是围绕这锭三两银子的归属缴纳,引发的四代人信念坚守的故事让人唏嘘不已:处于中华民国初期的第一代人周元济,在兵荒马乱中无法进城缴纳厘金的情况下,煞费苦心将这三两碎银请人熔成大锭,从擦耳岩厘卡回到盐城偏坡乡周家村十多年,虽然贫困一生潦倒一生却诚信一生坚守一生,死前念念不忘的却是这锭税银的上交问题。处于中华民国初期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能少许断文识字的第二代人周元济的儿子,在战事纷繁中去过县城几次,由于“现在的政府也不知道谁是真的谁是假的”,只有带着银子无望而归,甚至有一次被抓去修工事恰逢打仗差点丧命。处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彻底不识字的第三代人周核桃,历经各种运动甚至勤劳致富拥有一片山林在土改时错划成地主受尽各种屈辱磨难也无怨无悔,由于不信任政府就是不想交出这锭三代人坚守的税银,而把它埋在无人知晓的一个隐蔽洞穴里。处于二十一世纪的读过初中的第四代人周顺发,进城打工一心要让自己和子孙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对民间传说而自己没有见过的自家三代人的传家宝银子颇感兴趣,甚至将那锭凝结了岁月精华的银子幻化成城市高大宽敞的套房。其实周核桃是准备交出银子的,那锭银子放在他那里太沉重了,就像压在胸口上的一块巨石压得喘不过气来。从爷爷周元济开始到他这代已经第三代了,每一代人过世之前都有一个非常庄严非常神秘也非常虔诚的遗愿交待。后来由于偏坡乡副乡长老武在泥石流事件中以牺牲自己挽救全村人的命感动了周核桃,促成了本来也不富有的周核桃最终将银子作为文物捐献给了认为值得信赖的政府,让本有贪欲的周顺发百感交集、受到感化。

《时光里的银子》里的以周元济为代表的周家几代人自觉争当诚信楷模,所一脉相传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堪称弥足珍贵的传家宝。因此,阅读《时光里的银子》税卡盲点与信念坚守的故事是一次快乐的坚守旅行,它能带你超越时空,畅快地遨游于天地间。

 

          (原载《昭通日报》201192日第3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