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评论
自由评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46,743
  • 关注人气:2,6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自由:在“乡土”与“文化”中行走

(2014-01-08 09:34:06)
标签:

文化

日报

地地道道

声音

艾自由

分类: 自由评论


艾自由:在“乡土”与“文化”中行走

 

艾自由:在“乡土”与“文化”中行走

  
      在“乡土”与“文化”中行走

 

           ■艾自由

 

《行走的草垛》是昭通青年作家刘平勇出版的第一本散文集,不少篇章发表在《散文》、《边疆文学》、《辽宁青年》等杂志上,有的被《读者》、《都市文萃》等选刊选载。在由全国著名散文家林非主编、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的《散文十家精选》里,就精选了该散文集中的《路是村庄的目光》、《田埂的尽头没有声音》、《行走的草垛》三篇散文。

《行走的草垛》作为一本地地道道的乡土散文集,我认为最大特色为浓郁的“乡土气”与“文化气”。其散文的“乡土气”来自于对乡村山山水水的熟悉和热爱,对不少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逐渐变得“古董”的自然风物的追忆和回味;而对乡村古朴民风民俗的现代文明理性透视,以乡村生活来侧面反映现代都市生活的喧嚣和浮躁,则体现出一种久违的浓得化不开的“文化气”。这种“乡土气”和“文化气”有机结合则充满了人生哲理和生活韵味,体现了刘平勇独具个性的散文审美情趣。比如《拾荒》追忆过去,提炼内涵,颇富哲理:“拾荒这一词条,它的意思是指因生活贫困而拾起柴草,田地间遗留的谷物,别人扔掉的废品等”。“拾荒不仅是为了解决贫困而产生的行为,更重要的,它还是一钟人生态度” 。“他们已养成了一种习惯,他们拾起的,已不是柴草,而是一种习惯。一种贫困年代造就的勤劳的习惯”。《串亲戚》则以小见大,充满亲情,拷问灵魂:“串亲戚是分时间的,一般都在冬腊月。冬腊月间,农人春种秋收的事都已结束,正是辛勤一年的农民可以稍作休闲的日子”。“那时的糕点作为礼物,人们是舍不得吃的,一封糕点从东家传到西家,再从西家传到东家,传来传去,早已过期变质,要不撕开,可能这变质的糕点又会传到了另外一家亲戚家去”。“在都市的天空中我再也找不到旧时的阳光,究竟什么能够暖和我们灵魂的冰凉呢?”而《讨亲嫁女》则写得一波三折,妙趣横生,可读性强。文章开头阐释“讨亲嫁女”的“文化气”就很浓:“讨媳妇,其实准确地说是娶媳妇。乌蒙山人常常把娶媳妇称为讨亲嫁女。何为‘讨’?因为男方若看中某个姑娘或打听到某家有女未嫁时,便请媒人去说亲。媒人多为能说会道的中、老年妇女。她们真好像男女双方之间的一根‘红线’,千里姻缘似乎全靠她一根红线牵引。有俗语这样形容她们:嘴皮薄薄、能讲会说,脸皮厚厚,吃得够。走东家、串西家,嘴巴甜得像亲妈。吃饱东家肉,喝够西家酒,有了好事随时走。这些俗语,无不把媒人的特征概括得精到细微”。随后,对“说媒”、“给话”、“定亲”、“送节”、 “开庚”、“看八字”、“过礼”、“挂红”、“闹洞房”等乡村婚嫁九大环节的描述则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最后文章的结尾更显得干净利落、回味无穷:“生儿育女、孝敬公婆、养老送终,为儿娶嫁的事就像成群结对的日子自自然然地来、自自然然地去”。

在这本散文集中还有《樱桃》、《放猪》、《假钱》、《旧家园》、《冬腊月》等篇章,以对乡村生活、景物、风物的描绘,或表达对乡村景物和风物的热爱,或表达对乡村生活的思念、向往和深度思考,也带给我们某种奇趣盎然、野气扑人的田园诗意的享受。

 

(原载《昭通日报》201239日第3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