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文学惹的祸
——从《寻路少年》到《玫瑰之约》看秦占勇的成功之路
◆艾自由
认识秦占勇先生纯属偶然。2002年夏收到北京《校园作家》报总编辑邵江先生主编的收有我文章的《全国校园作家精品选》一书,里面有一张邀我入选《中国校园文学艺术界名典》的第
5期《校园作家》报,在第四版整版的特大邀稿约中比较醒目地刊登了一条示范条例:“秦占勇:笔名青青、艾雪。1971年
2月出生于湖北老河口。1986年开始文学创作,当年即有30余篇民间文学作品入选《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大系》。作品多次荣获全国性文学艺术大奖。少年时代先后加入老河口作家协会、襄樊市作家协会、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作为长篇小说《寻路少年》,现任中国中小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北京市首批高中示范校杨镇一中《杨中人》杂志责任编辑、《校园文化报》总编辑”。好一个七十年代的同龄人,好一个文学寻路少年。因想入选这本由著名诗人贺敬之先生题写书名的中国第一部校园文艺人物辞典要参照示范辞条撰写,故而秦战勇三个字在我脑海里刻下了深深的一痕。
说来也是有缘人终会认识。2003年10月,根据我入选《中国校园文学艺术界名典》和平时的创作业绩,秦战勇先生负责的中国校园文化艺术研究中心和任总编辑的中国校园文化报决定授予我“中国文坛之星”荣誉称号。一来二往,通过书信、电话联系,我们也就慢慢熟悉了。
今年2月,在“中国校园十佳百优美文作家”、“中国校园十佳百优诗人”评选活动中,经中国校园文化艺术研究中心、中国校园文化报部分特约主编、特约编辑评议,专家评审,我有幸被授予“中国校园十佳美文作家”称号,奖品即为秦战勇先生亲笔签名的
1999年1月出版的《寻路少年》和2003年 11月出版的《玫瑰之约》两部长篇小说。
这两部带有自传性质、可读性极强的长篇小说均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寻路少年》通过对一个中学生因不堪忍受应试教育的重负,为了实现自己的“文学梦”,初中二年级就退学打工过程中所经历的希望与失落、梦幻与追求的自述,对中学生的内心世界进行了大胆裸露,表现了江天云这个“风流”的文学少年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的几多狂妄、几多无奈和对文学矢志不移的追求,体现了人生不能靠命运安排、而要积极挑战的主题。就象著名作家陈模对江天云评价的那样:“上帝允许年轻人说胡话,但文学的高峰是要一步一个脚印才能爬上去的”。无怪乎评论家熊元义在《感受基层》一文中热诚地预言:“中国未来文学的辉煌还在于我们的作家们是否能够真正地走下去。不过更有希望的还是在‘血水里浴过’、‘泪水里泡过’、‘碱水里煮过’的基层作者崛起,成长起来。”《玫瑰之约》则如作者在《公开的情书》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是根据自己写给一位女孩的长篇情书改写而成,书中人名是化名,其它几乎都是真的。出版这本书的目的,一是送给那位女孩,留一个永久的纪念;二是让写作、出书的快乐冲淡那份情场失意的忧伤!众所周知,熟悉的生活,才会有熟悉的文字。文学艺术来源于升华,但又离不开虚构和想象。只有通过虚构和想象,才能使生活原型上升为艺术真实,使普通的日常感情上升为审美的感情,构成有意义的作品。从这一点上说,《玫瑰之约》能钩着读者的魂同欢乐、共悲伤,仿佛自己身如其境一般,不能不说是相当成功的!
战国时代的孟轲早就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你看江天云,从小就想“江山美人”两不误,可是一帆风顺难一二,不如意事常八九,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所辛他意志坚定,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最后无论在文学、爱情、还是在谋生上,都悟出了不少真谛,所以《寻路少年》的结尾写道“我静静地站在窗口,站在那个无数次隔着窗帘看静萍的窗口,我的泪像雨一样爬满面颊”,但“我决定明天就离开小城,到汉正街去找刘自勤,去寻觅一条属于我的路,开创我的未来……”
保加利亚的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说:“真正的爱情,甚至是伟大的爱情,正因为爱情遭到拒绝,不被别人理解,它有时反而迸发出极大的力量”。我认为,《玫瑰之约》中“我”与“常艳”的爱情就是这种爱情,这种爱情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突破了恋爱的正常现象,最后必须以结婚来完成这种传统观念,因而不被世人所理解。但这种爱情所展示出来的强烈的悲剧美足以震撼那些有类似爱情经历的人们以及那些对现存婚姻不满意而怀念昔日恋人的人们,不幸的同时代的人们和不幸的同经历的人们的心总是相通的。
我认为,可以把《寻路少年》和《玫瑰之约》看作是秦战勇创作的两个长篇姊妹篇,当年看过《寻路少年》的读者可能都想知道寻路少年开创的未来怎样了?这个悬念现在读读《玫瑰之约》不就连上了。正如书中即将成为“我”的夫人的刘倩所说:“其实,《玫瑰之约》只是一个孤独的文人的一种自慰方式!你是强大的,是伟大的,艳子也许真的很优秀,而她的优秀一定会成为你的痛苦,你信吗?上天不会亏待你,玫瑰之约成为一个梦就对了,上天不会错!”是否可以这样认为,从《寻路少年》到《玫瑰之约》,一方面表现了作者从一个“自命不凡”的湖北文学少年通过自己的顽强拼搏和辛勤耕耘一步一个脚印在“京都寻梦”旅途中在文学、事业、爱情上走向成熟的过程,使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的集“情痴、书痴、报痴”为一体的青年作家秦战勇。另一方面,从语言技巧、表现手法、谋篇布局,标志着秦战勇对长篇自传体小说的写作思想越来越成熟、手法越来越老辣。达到了“真正的成熟是徇烂之后的平淡”的境界。我想这种动力来源于作者“我要做真正的英雄”的必胜信念和“高层次的起点必有高层次的收获”的人生信条,正如《玫瑰之约》中“我”的自白那样:“对一个人的发展来说,我还是具有雄厚实力的。我并不是一无所有,我只是对自己太刻苛,一步步逼着自己去奋斗去开创,去追求更高远的目标。我的故事是有些让人辛酸,但我的执著使我一定会有更大更新的突破!”
在文学圈里有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叫“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明明知道“百无一用”仍然要矢志去追求,文学的魅力就在这里,秦占勇就是这样一个人。都是文学惹的祸,青年作家秦占勇成也文学、败也文学的“文学人生”给人留下的是无穷的感叹!《玫瑰之约》一书最后写道:“我为新居取名‘玫瑰园‘,婚礼将在近期举行,我和刘倩还要回一趟老家,这本小说就写到这里吧,ok!”。在这里,让我们诚祝新郎新娘夫唱妇随,白头偕老,共同去开创校园文艺新局面!至于欲知《玫瑰之约》之后如何,且听秦战勇下回分解……
(原载《中国文学艺术报》
2004年10月1日创刊号第3版)
加载中,请稍候......